朝堂上再无从前的喧嚣,所有臣子都战战兢兢。
唐明皇也减少赏赐,以约束群臣。
一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如履薄冰,所有人都小心谨慎,生怕触怒皇上。
申豹看在眼里,也明白唐明皇的用意。这场风波让他意识到王者必先自重,方能巩固权力。
不过,略微出乎申豹意料的是,当听到杨贵妃的近况后,唐明皇的反应有些冷淡。
哪怕私下相处,他对贵妃安然无恙,并未表现出激动的喜悦。
申豹不明白这是小心谨慎,还是演技卓越,亦或是内心真实想法。
申豹无法判断究竟哪种是真实的明皇。
他也终究是局外人,难以看清君主内心的真实写照。
也许,这就是身为君主的代价。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朝廷之下,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而申豹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不过等待没有持续太久,终于,在一个平凡的日子,明皇忍不住问道:
“还好吗?”
虽然没有人称,但是申豹明白,这绝不是对自己的问候,而是为另一个不能到场的人。
申豹重重地点点头,以示那个遥远之人一切安好。
这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承载的关切和牵挂,恐怕只有局中人才能了解。
有些言语无需出口,只需一个简单的点头动作,就能传达千言万语。
明皇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朕现在不能见她。”
申豹再次重重地点点头。
明皇的话语中隐含无限感慨,申豹都明白。
有些事不必明说,点到即止就好。
"我希望,她能够坚强地面对未来的一切。"
申豹深吸一口气,用力地点点头。
他们相对无语,却在一瞬间达成了无声的共识。
有些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明君要先国家大局为重,这是身为君王的担当。
他也相信她会体谅理解的,因为她有一颗深爱自己的心。
虽然脱险成功,但杨贵妃还不能公开露面。
因为眼下国家动荡,杨贵妃现身定会招致莫大的危险。
所以只能忍痛要求她继续隐姓埋名,待风头过去。
明皇每次提此,心中都充满了歉意和心疼。
他知道这对杨贵妃来说有多艰难痛苦。
但是为了她的安全,唐明皇不得不残忍要求她再等等。
等待的日子终有尽头。
唐明皇相信终有一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与挚爱重逢。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两人的对话持续了很久。
直至夜幕降临,明皇才缓缓地离开。
申豹站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他默默地守在一旁,尽量不发出声响。
“你也累了,早点歇息吧。”
申豹目送他离去的蹒跚身影,他心中涌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
面前这个垂垂老者,正是当年威镇天下、英姿焕发的唐明皇啊。
岁月不饶人,然而那颗心依旧热切地注视着一个遥远的身影。
日子在静默中流逝。唐明皇的精力日益衰微,他已无法再独自支撑太久。申豹眼看着这位曾经伟大的皇帝,现在像一个疲惫的孩子,需要寻找安慰和陪伴。
经历这场风波,明皇明显老态尽显。
明皇脸上满是皱纹,步履蹒跚轻飘,不再有当年凛凛英姿。
曾带领大唐走出低谷的中兴之主,也难逃风烛残年的宿命。
昔日不世英主,眼前蒙尘老人;昔日朝政,眼前渺无声息……
申豹第一次感觉,一代帝王垂垂老矣。
此时,攻破长安的安禄山正处在人生的意气风发时。
攻下长安,安禄山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安禄山登上高台,俯瞰庞大的队伍和千里之城,不禁心潮澎湃。
“我誓要让大燕之国绵延千秋!”安禄山豪情满怀。
他的胸中燃烧着巨大的理想和抱负。
通常胜利的喜悦之后,更残酷的失败注定会来临,但此时此刻,安禄山只沉浸在夙愿达成的喜悦中。
安禄山转过头,对着自己的队伍大声喊道:“兄弟们,我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打开的时代大门,让安禄山饱受权力和抱负的鼓舞。属下都甘冒惊涛骇浪,追随他去开疆扩土。
士兵们闻言,都高高举起手中的兵刃,热烈响应。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震动着长安的大地。
“万岁!万岁!万岁!”整齐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安禄山心头涌上前所未有的自信与骄傲。他相信自己就是这天下的王者。
“跟随我,我们必将开疆扩土,一统江山!”他继续吼道。
士兵们的呐喊声更加热烈高亢。他们愿意追随他征战到天涯海角。
看着人山人海的队伍,安禄山眼中闪过夺权的野心。
他会带领这精锐之师,所向披靡。
“让我们勇往直前,迎接胜利的曙光!”安禄山高举双手,目光如炬。
“万岁!大帅万岁!”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击碎长空。
就在这一刻,安禄山已心中定夺,他将会是这天下的真正主宰。
叛军一入长安,正确的做法是严明军纪,不许大肆掠夺百姓,避免滥杀无辜。
可“禄山军”完全是历史的反面教材。
当叛军进入长安城时,他们的行为比人们所想象的还要恶劣。他们不仅掠夺了国库,还对城中的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掠夺。他们甚至搜刮了每一个人的家财,将城中财富洗劫一空。
暴行之下,激起民怨,这也为日后的兵败埋下伏笔。
这残暴手段激起了民众心中的仇恨之火。他们视安禄山为魔头。
老话讲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
为了迎接唐军早日回归,许多人自发组织起来,对抗这些叛军。虽然他们没有武器和装备,但他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民心。
兵败之后,百姓都拒绝为叛军提供物资补给。民心所向,已非他所有。
与叛军相比,还是唐军更得民心。
为了赶走这些叛军,防止他们更多破坏,百姓开始自发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