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交易结束以后,胡凯又安静下来了,他为了这笔单,耗费太多精力了。
阿智的眼睛依然没有好转,不过他自己找到了一味中药,调理肝肾的,而且相当便宜。所以他把那些花了几百块钱的眼药水全部扔了,只留下这一种药。
大概使用了半个月,阿智居然说有效果了。
胡凯觉得太神奇了,原来对症下药才是医治的核心,其他的都是分析和各种猜测,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的瞎折腾。
今天天气不错,又是一个深冬的晴天,最重要的是,今天周末。一大早,胡凯就拉着阿智骑车来到他们上次游泳的江边,去寻找渔船。
这是胡凯计划好的,昨天他买菜的时候,遇到一个当地人,说冬季可以开捕了。只要一早去江边,就能遇到渔民,把捕捞的鱼在船上卖。还说那活水鱼非常鲜美好吃。
这让喜欢新鲜感的胡凯很兴奋,非得吃上一回江水鱼,于是就出现刚才那一幕。
说也巧,他们刚到江边真的看见有艘小渔船靠岸了。渔民已经收了网,两个大塑料桶里装了不少鱼。有鳜鱼、翘嘴五、鲫鱼、鲤鱼还有一种不认识的但很漂亮的鱼。
胡凯觉得搞点鳜鱼和翘嘴鱼就可以了,其他鱼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跟阿智商量买了3斤半鱼,差不多花了100块钱。
阿智觉得有点贵,但是胡凯劝着说,我们过来是为了吃个新鲜,又不天天吃,以后可能都吃不到了,所以也值得。
很快,他们将鱼拿走付了钱,就骑车回住的地方了。一到家鱼还是活的,胡凯拿了个盆子把鱼给养起来了。
看着盆里的鱼,阿智挺感慨的。
“这鱼辛辛苦苦的长这么大,一顿就被我们人给吃了,真是亏。”
“可不是吗!在野外成长的生物,本来就不容易,首先存活率低,加上没有固定的食物,他们生长速度也慢。我们今天吃他们虽然于心不忍,但是没办法,我就是想吃他们。”
“你这真是……”阿智有点无话可说了。
快到中午,胡凯迫不及待的杀了鱼,准备做鱼吃。一开始想着吃,后来想了想,有杂鱼,蒸着可能味道不对,于是改成煎鱼。把煎好后的鱼,放少量水闷一下,上面放些炒好的青椒、蒜沫、再淋上点酱油、生抽。那味道一定好极了。
阿智简单的煮了个饭,洗了下青菜就完事了。至于做鱼吃,他可不会。
阿智说过一个他家里的趣事。说他爸爸喜欢吃河里的小虾米,但是自己不会做,可是他妈妈不喜欢炒虾米。因为这事两人就闹起来了,后来她妈妈撂挑子不干了,看他爸爸怎么做饭吃。他爸爸呢,也做了,菜也熟了,但是太难吃了,做了两顿饭后,他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就又开始做饭了。
当时这个笑话把胡凯笑死了,说他老爸厉害。这明摆着,我不是不会而是做的不好吃,你受不了了,就会主动自己做了。
一开始胡凯觉得是个笑话,后来琢磨了一下,他才发现里面暗藏玄机。
你看啊,人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大家相互之间不认识。在一般认知中,每个人都差不多,一开始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发生一件小事,人的性格就开始暴露出来了,有的人比较性急,有的人冷漠,有的八卦,有的人追根问底,还有的人胆小怕事等等。
于是人与人之间就相互有了第一印象,而恰恰是这种第一印象,给了人种莫名其妙的标签。
你说这种标签有没有用呢?我很肯定的说,非常重要。
就比如阿智的爸爸,他不爱做饭,不是不会,而是别人眼里也好,自己眼里也好给自己贴了不会做饭的标签。
如果他是一个人生活,我不相信他做的不好吃。人都是被惯出来的。这个被惯就是标签贴的太深了,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太久,他的自我识别就会出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在外面跑的人,不会被人随意认定他适合干什么而不适合干什么。
就是因为大家对他平时的认知不充分,才不敢乱下评论。如果他在同一群体里生活工作久了,他也会被标签化,而且自己会不由自主的相信这一点。
所以人不能老关心一个熟悉的环境,而要开眼看熟悉以外的世界。避免被熟悉的框架影响思维。
胡凯想着想着,他不由的想到,自己做交易以来的这两年多,有几次亏损都是思维框架出了问题。比如在一小时的周期里可能破均线上涨了。但是在日线图中,下跌的趋势非常好。
在这个思维中,做的是小时图,那么就贴上了小时图的标签多头。可是在日线图的框架上来判断,明显不会多头太久。最后因为标签的力量存在,导致交易没有尊重现实的意愿而行动,扫止损离场。
胡凯一边思考一边把菜做好了。两人立马开餐。
胡凯吃着江里的鱼,自己感觉特别满足。但是阿智觉得鱼的口感没什么不同。
一种事物,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市场为什么波动的原因。到最后,决定商品价格最终走势的,看起来是供需关系,其实是双方认定的事实的力量对比。
博弈的市场当中,没有所谓的合理性,有的只有力量的对比。这是交易的底层逻辑。
一顿饭,胡凯吃的很开心,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站在了食物链顶端俯瞰一众生灵。
阿智对于血腥的杀戮不太喜欢,他自我定义为古代的儒将。
胡凯不以为然的说,儒将也会杀人的,他们自认为有道统传承,为了安抚心理的难受而已。
阿智竟然无言以对。
吃完饭,收拾好了以后。胡凯跟阿智表示可能要回家了,快一年了,一直没有回去,父母那边不好交差。
胡凯说这次回去估计会有点久。后来确实是很久。一直到八年后,他们才再一次相见,而这次相见就差点天人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