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品牌的名字吗?就叫啃德鸡。
这个,秦淮茹早已经抢注好了中文品牌名称。
为什么这么做?
一是打击肯德基,阻止他在夏国市场的步伐。
毕竟这个名字已经提前被秦淮茹给截胡了,对方就得重新想一个名字。
应该很难再想到和他非常贴合的名字了。
第二,之所以还用洋名,不是秦淮茹不爱国。
而是八九十年代大家普遍崇洋。
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就是先进的,认为品牌都是外国的名字,听起来洋气。
其实外国品牌名洋气个屁呀!
他们就是拿人名起的品牌名。
路易威登,就是因为创始人叫这个名字,所以他品牌名就是这个。
爱马仕,江诗丹顿,等等,这些品牌全都是这样,都是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品牌。
只不过音译过来的时候,翻译的很好听。
说白了,就跟咱们国家开个店,起名叫李大嘴饭庄,张小泉剪刀,王二麻子酱油铺是一个道理。
但偏偏就是因为刚开放之初,国人没有自信心,就认为自己起的店名很low,盲目的崇洋。
外国人用自己名字起的店名,就感觉到很高大上,本国人人名起的店名,就认为土!
总之有一段时间,你要想创一个品牌,取一个很东方文化的名字,大家就是不认可,你就卖不上价去。
甚至有一段时间,山西肉夹馍为了卖上价格,都取名为东方汉堡。
但是偏偏他娘的人就认这一套,你叫肉夹馍,卖五块钱一个,人家都嫌贵。你要叫东方汉堡,卖十块钱一个,都认为很好吃,觉得物超所值。
说白了,那个时期就是贱!
在那一段时期,很多人的认知当中就是外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外国放个屁都是香的。
你要是开个服装店,取名叫张爱芬服装店,衣服卖十块钱一件,人家都得给你讨价还价,费尽口舌才能卖出去。
但是取名爱芬克洛丝,是个女人都得进去转一转看看。你一件衣服标价上百,人家都不带给你还价的。觉得进入到这么一个洋品牌上档次的地方,跟你还价掉自己的价。
但是这个店名翻译过来,还是:爱芬衣服。
店名基本上没变,但是人就认。
秦淮茹对这一点就非常了解,他要是把自己的洋快餐起名叫做淮茹快餐店,里头就算是卖的洋快餐,人家也会说这不正宗,不是正宗洋快餐。
反正一句话,在里面吃就是不上档次,吃的还是土味。
但是叫肯德基就不一样了,这一听就是外国名,这叫洋气。
然后在里面吃到的就是正宗的洋快餐,洋人的味道!
不得不说,虽然新国已立,很多人脑袋上的辫子剪掉了,但是心里的辫子却很难减掉。
别说是八九十年代,就是到了后世下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样还有那么多崇洋媚外的精外分子,不同样有那么多跪舔洋人的公知吗?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趋势,不是谁想逆就逆得了了的?
逆势而为这件事情不是没人干过,有人干过这事!
上世纪末,这个世纪初,曾经有个叫做华荣鸡的品牌,曾经红极一时。
老板更是扬言,要让国人都吃上本国炸鸡,要打败洋品牌,肯德基麦当劳开到哪他就开到哪。
但是怎么样呢?
华荣鸡卖的比肯德基便宜多了,味道也不差。
但是国人就是觉得还是肯德基更香。
刚开始的时候,没人知道华荣鸡的老板是本国人,看里面卖的炸鸡很像洋快餐,生意也很不错。
但这给他老板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国人的身份,国人的荣誉感能让百姓们更加买账。
当他国人的身份曝光,号称自己做的是本国炸鸡的时候,却非常奇妙的把大家都劝退了。
大家就觉得吃他的炸鸡就不上档次了,就不香了。
一零年之后,你和国人谈爱国情怀,大家都买账,因为那时候我们强大了,有自信心了。
但是在这之前,进口的更受欢迎,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起个洋名的店有更多的人光顾,这是不争的事实。
包括下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那些奢侈品品牌,依然是还是洋品牌的更受欢迎。
这种现象,并不是她秦淮茹想要改变就改变的。
哪怕她能够在肯德基和麦当劳来之前提前占领洋快餐的市场。
但是如果她敢起一个本土化的名字,叫淮茹快餐,等肯德基他们进来夏国市场,不用几年就能把她占领的市场给抢过去。
就是这么现实!
此时人们的想法就是:“我去的是肯德基,洋人开的店!”
“你听听,肯德基,这名字多洋气啊!在里面吃饭多上档次。去里面吃顿汉堡,咱就是洋贵族了。”
“淮茹快餐那是什么东西?名字真土,土到掉渣了!她卖的也是洋快餐啊?那做的肯定不正宗!本国人怎么能够做出正宗的洋快餐呢?”
这就是这一时期很多人的心态。
一个月之后,京城的第一家何氏私房菜菜馆正式开业。
四合院的老少爷们们,街道的邻里相亲,厂里的干部,包括区里的领导都被秦淮茹请去参加开业典礼。
场面非常热闹。
这看的许大茂他们也是闷闷不乐,和二大爷坐着一桌,喝着闷酒。
“没想到,这秦淮茹竟然下来经商了。”
二大爷说道:“你就看她瞎折腾吧!哪天指不定又把自己给折腾进去了。”
“开饭店?亏她想得出来。不定的哪一天就给她当资本主义尾巴给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