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时候,记不太清自己第一节课了,但总是有一些场景片段让你可以回忆的到,而这些片段之所以让你多年之后想起,它一定是改变了什么。也许我们不会承认,或者不愿意承认,但它对你的改变却是切切实实发生了。
前一章有提到教学楼其实就三层,初一的新生自然是安排在一楼的,所以每次去教室的时候会很快,因为不用爬楼嘛,但往往也意味着收获不会很大,远处的风景也缺乏了一些。不过眼前的风景是有的,那就是教室外墙上的“励志语言”,其中有一句““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至于是哪位大师写的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至今让我难忘。现在已经工作进入社会工作这么多年了,也更加体会这句话的深刻意义了。所以有些情况下,听听过来人的说法和那些“道理”,也不完全是没用的,但“叛逆”的精神还是要有的,要听但也不能完全听,不然怎么“后浪推前浪”呢?
初中的早上是有早操的,就是全体学生集合起来,一个班级一个队伍组织大家跑步,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围着土操场跑,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围着学校里面(有板砖,不会有土飞扬和水坑)跑,由班长站在队伍的旁边带着队伍跑,每个班级还得有自己的口号,带文字的口号很难坚持,所以最后更多的“121,121,1234”!我是我们班的班长,就站在队伍的最外面,除了喊口号,就是看大家哪里跑的齐不齐,让大家跑整齐一些,尤其是队伍后面的,往往是“乱”的重灾区,这时候一定要去管的,不然打分的老师给你打低了,班主任开班会是要批评大家的,何况我是个极其“负责任”的班长,哪能允许自己班级去排倒数呢?
我们的杨班主任是很严厉的,这个严厉不仅长在了脸上,讲话上也是很严厉,很少跟学生们笑,跟老师讲话的时候,也最多是轻轻一瞥小酒窝。每次跑操的时候,他也起的很早,但似乎不太来自己班级的起跑点,也许是队伍很难找,每次他会在跑步必经之路的某个“宣传栏”的前面站着,两个胳膊背到自己的后腰上,尽管没有说话或者看你,也有一种“威严”扑面而来,所以队伍就算之前很乱,每经管班主任所在位置的时候就会很整齐,而且口号也喊的很响亮。这个时候,如果某个人跑向了他,是很“显眼”的,因为大家都可以关注的到,而我肯定也是心里明白的,但恰恰就是我每到这个时候,记不清跑几圈的时候,就离开队伍跑向了他,给他“递一张纸条”,眼神也相互交互下,点点头,我再急忙跑回了队伍。而这个纸条写的什么呢?主要内容就是昨天的班级情况如何如何,谁捣蛋了没有,还有个重要信息就是谁出去偷去网吧打游戏了没有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每当我跑去给班主任递纸条的时候,肯定不少同学心里是骂我的吧——“XXX,真爱管闲事!”但雷打不动的我,几乎每次跑操,只要班主任在的时候,这个必是不可少的环节。
这个纸条上的内容班主任是会看的,而且会经常叫某个学生去教室外面“谈心”,每到谈的情急之处,甚至是会看的动手,有一次亲眼看着边踢边骂骂咧咧的把某个同学踢到了“政教处”,这也许就是“爱之深,责之切”吧,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很有点过意不去,毕竟是自己的“情报导致的”,这样到最后我会是没有人缘的吧。除了跑步的“小纸条”,每周还会有个班级的周会,这个时候会把大家的“违纪情况”总结到黑板上,主笔的还是我(只能说“坏人”让我这个班长做到底了吧),每念到一个名字就画一笔,最后谁的“正字多”自然就是冠军了,最后的惩罚就是打扫多少天的卫生。但也不是每次都是我主笔,我们的卫生委员写字非常好,也很有女生缘,所以他会经常写一下,怕是大家可能没那么讨厌了吧。
这样写纸条的传统似乎延续到了初三,虽然不再是同一个班主任,但他们对这样的事情都是非常关注。其中最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偷去网吧打游戏了”,打完游戏第二天上课睡觉甚至不来教室的则就更严重了,而减少这个事情的发生,确切说是“揭露他们的校外上网”的行径这个重担,每次就落在了我的肩膀上,而每次完成的也特别“优秀”,现在回想起来,未免觉得自己“冷血”了一些,班主任是发现了他们,也把他们叫出来训了一顿,甚至去宿舍把他们揪了出来,但这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也经常会发生在同一个身上。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纸条行为”的效果有多差,更严重的是其中一个经常打游戏的同学竟然还落下了头痛的病,严重的时候需要请假回家去很多地方的医院去看,但最终效果断断续续,后来甚至是没能参加中考,想想就非常遗憾,希望这个事情与我“递纸条”行为没有关系,不然我一定会很自责。况且这个学生也不是很捣蛋,脑袋也聪明,英语单词的发音非常标准,一度老师会让他起来大声朗读,算是给同学们做个表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也是会有缺点的,看是否遇到一个环境以及那样一个“贵人”引导他发挥长处以及多鼓励,或许就可以释放出天才的一面,谁又不是自己的“神”呢,“天生我材必有用”!
纸条的事情暂告一段落,那个时候也是有想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证明自己有多负责任,证明自己没有被老师看错,证明自己“很优秀”。但伴随着就是同学眼中的“铁面无私”“不合群”甚至是“叛徒”,也或者当时的同学们和我一样懵懵懂懂,也有的也许会羡慕这个“岗位吧”(开玩笑),不过也应了那老话:“有失必有得。”!
初一的日子总是那么匆匆,但我想不会很枯燥,出了前面说的第一次“来大地方”还可以认识到各个地方的人,自己的发小没有在同一个班级(貌似又短暂一起过),所以班级上大多不是一个“村子里的”,这就好比后边去上高中遇见不同县的,去大学遇见不同市的甚至不同省的一样会使人觉得兴奋。现在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们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时间去走更多的路,为何不去多了解下不同的人和他们的内心想法呢,我想这一定会很丰富!
我的姐姐比我大两岁,我读初一的时候她读初三,那就是正好在3楼,那个时候属于学校最亲的人,每次找她的时候,她巧合的时候在窗口,我就直接会给她聊几句,递个纸条,也没写什么,还是不好意思说话呢?不巧的时候,那我就要让门口的学姐或者学长去叫一下她了,这个时候如果人多的时候,也会蛮不好意思的,因为大家都目光都会过来,这也许跟姐姐学习好、人缘好、会讲话有关系吧,妥妥的班级明星人物?正是由于年龄差两级的情况下,我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一个学校,这恐怕是现在很多二孩家庭及以上会遇到的情况,那个年代都想要个男孩,所以我上面的两个姐姐都跟我年龄差不多,大姐是87年,二姐89年,而我是91年出生。当然,放到那个年代属于超生,最后还罚了1000块钱,如果你东躲西藏,他会进家抄走家具,如果你闭门不开,他们甚至会拆门,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家里经常会过来亲戚“坐月子”,有我的三姨,还有我前面讲到的喂鸡的大娘家的儿媳妇,那时候没觉得什么,反而是人多了很热闹,如今也能体会到背后的心酸!
如今我们开始鼓励更多的人生育,二胎甚至是三胎,还是那句话时代变化了,人的思想变化了,伴随的行为也变化了,那么我们面临的环境、政策以及所需要做的决策都要发生变化,而不是把当前要做的事情放到过去的环境中做对比,那恰恰是弄错了前置条件,没有可比性。就好比“小纸条”行为,如今的我们教育更加偏向素质教育,严厉的棍棒教育渐渐推出舞台,鼓励孩子们天马行空,而不是死板教科书,这样就不再需要“打小报告”的了。而且现在的家长也更加知道如果正确的引导他们学习,还有各种兴趣班,足够可以释放他们“无处安放的精力”,就不会“通宵爬墙外的网吧去上网了”,何况现在家里的电脑、手机、平板比比皆是。
好了,如果让你递一张纸条到过去的初一,你会写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