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元1879年(黛青光统七年)四月,完成换约重任的曾纪泽回到黛青京师,受到整个朝廷以及两宫和皇帝的隆重欢迎。当即加官宗人府府丞。
“宗人府”,是黛青王朝专门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衙门。平时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编纂玉牒,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等事宜。日常职责包括将宗室的陈述请求向皇帝转达;在皇族宗室中发现并向皇帝推荐人才;将皇族宗室们的功绩和罪过整理成记录,以备查考赏罚等等。
宗人府的官职岗位设置如下:
最高长官宗令,一人,只能是皇族宗室中最有威望长辈才能担任,爵位当然是最高级的亲王、郡王。实际上达到这个级别的长辈年纪往往也非常大了,所以一般不可能亲自管理很多事情,也就是挂个名而已。
左、右宗正,各一人,宗令名义上的助手,爵位通常是贝勒、贝子。出任这两个职务的往往也都兼有其他事务,在宗人府主要负责的就是监督之职。
左、右宗人,各一人,各一人,这丙从此职位是真正意义上宗人府的管理者,而且他们的具体辈份和爵位都是不受限制的,唯一重要的就是“贤”。因为这个岗位不再是挂名,而是正经干事儿的了。
这四人,称为宗人府五大堂官,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正儿八经的皇族宗室。但是还有一位堂官,并不是宗室,那就是府丞。
而这位唯一不属皇族却又身处宗人府大堂的三品堂官,事实上往往是宗人府很多实际事务的实际决策者。毕竟,其他人都是一家人,就他一个外人,能力不强是干不了的。而能力只要够强,很自然的就得“能者多劳”。
当然,身为外人,又能成为宗人府的堂官之一,除了贤能之外,没有绝对的信任那肯定是干不了的。毕竟皇帝可是把自己整个家族的命脉交到你手里了。
那么,能够出任此职的人,自然也就意味着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包括皇帝本人在内整个皇族的普遍认可。
而现在的曾纪泽,就获得了如此殊荣。
此外,又授予曾纪泽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之职,这也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位在左都御史之下。
从名义上讲,都察院掌院者有两名左都御史,固山一人,普民一人,共同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但实际上,两位左都御史只负责朝廷高官们的日常纲纪进行监督和参奏。
而在两位左都御史之下,又有两名左副都御史,他们名义上是两位左都御史的辅助者,但实际上都察院的各司、道,的掌印御史都要向两位副都御史负责。而各司、道,则要对全国所有的各省势力进行复核监察。
既然有左,当然也有右,都察院确实还有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不过那都不是实际在都察院就职的官员,而是给地方总督、巡抚的加衔的“虚职”。
所以,左副都御史的地位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曾纪泽原本在出使之前,只是一个礼部的五品员外郎,而且即便是这个官职也和爵位一样,纯粹是靠着父亲的恩荫获得的。现在一举成名,连升四品八级,实权在握。可以说得上是功成名就了。
曾纪泽可以得到这样的成就,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当然是因为乃父曾国藩。
曾国藩不仅给儿子留下了爵位和名誉,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曾纪泽难得的成功教育。
曾国藩本人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
这倒不能怪曾国藩,主要是他老爸就非常不成功。
曾国藩的父亲叫曾麟书,曾麟书前前后后一共考了十六次科举考试,从十四岁的少年,一直考成了四十多岁的不惑中年,头发都熬得花白了,结果却连个秀才都没捞着。在当地成为了笑谈。
曾麟书的心态很不好,他并没有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而是因为自己没有考取功名,就把全部的希望同时也是压力都加在儿子曾国藩的身上。每天亲自监督曾国藩背书,写文章,背不出来不许睡觉,写不好就得重写!
曾国藩就在这样的压抑环境中长大,被强大的父爱培养到了十四岁,然后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也踏上了科举之路。
结果,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曾国藩明明在父亲的强大压力下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可是一到考场上,居然一下子忘了个精光,和父亲一样名落孙山。
而且,还不止一次落榜,而是一连五次都榜上无名。
崩溃啊。
不,崩溃的还在后面。由于曾家父子创造了两代二十一次科举失败的伟大纪录。他们虽然榜上无名,却成为家乡士子中的名人。那些年,当地的读书人甚至有一句俗语:“曾家父子连考二十一场,场场落第!屡战屡败,湘省倒数第一。”
连他们本村的乡亲,一提起这对父子,也都说“一句话就是祖坟上没冒青烟,屎克螂爬城门——假充大铆钉,想中秀才简直是痴心妄想。”
丢死个人啦。
不知道是不是触底反弹的定律,总之,曾家在遭到这种极端羞辱之后,终于有了转机。
四十四岁的时候,曾麟书终于考中了秀才,老头子高兴的热泪横流,几近癫狂。
可是曾国藩还是落榜了。
至于为什么曾国藩会屡考屡败呢?关键有两点:
第一,先天不足,智商着急。曾国藩确实是不聪明。据说他小的时候,有一天夜很深了还在独自一人刻苦背书。结果那天晚上房梁上有一个小偷,准备等大家睡着了好偷东西。没想到曾国藩实在太笨,就一篇文章他背了大半夜却怎么也背不下来,害得小偷只能趴在房顶上没有机会干活。最后小偷急了,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小笨蛋,笨成这个样子,还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这还真不是一般的笨啊。
第二,关键就在于曾麟书的教育方法太差了。曾麟书本身就是个笨人,教育的方法也是笨方法,就是纯粹的背书,背不出来就不让睡觉。小孩子睡眠不足,那是最影响智商的。曾国藩本来就笨,经过曾麟书的教育,自然更笨了。
不过曾国藩还是比他爸爸强,他把自己所有的文章都找出来,跟每年的范文放在一起比较。曾国藩反复的对比找差距,白天晚上不休息的查找问题。
别说,他还真找到了问题所在。
那就是,自己写的文章太笨了,过分拘谨,拉不开局面,更没有气势。而这其实也正是父亲一直以来的问题。最后父亲倒不是文风改进了,而是考的次数实在太多,基本功已经太扎实了,这才勉强考中。
于是,曾国藩开始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问题,努力的学习那些大气磅礴的范文,重塑文风。
结果,在第七次考试时,终于得中全榜最后一名。
别看是最后一名,但这充分说明曾国藩的思路是对的,于是他继续在文风方面下功夫,在接下来的举人考试中再次得中。而后,在会试中仅小挫两次,第三次终于以得中进士。在随后进行的翰林招考中,曾国藩原本得中第三名。结果德光帝看过卷纸后认为他的文章非常扎实可靠,直接提为第二名。
曾氏一门,在科举这条苦路上艰难前行多年,如今终于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