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4. 第199章 最后一次科举
设置

第199章 最后一次科举(1 / 1)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这都是宋朝做的,咱大明只是给简化一下而已!”

朱元璋不由这样辩解道。

唐朝的科举百花齐放,拥有许多的科目。

可到了宋朝,这么多的科目,就显得有些繁杂了。

于是,在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中,正式罢诸科,并将原本主考的诗词歌赋,改为了经术。

对此,王安石的理由是“作诗好,无法证明其有政治能力”,所以要考经术。

然而反对者,直接来了一个反问,经术好,难道就能证明其有政治能力?

苏轼更是直言:“作诗,不仅需要看经术,还需要涉猎九经、子史等,更为全面。”

不过,王安石这个人比较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对于反对者的话,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只任用支持他的人。

就这样,王安石对科举的改革,被推行了下去。

实话实说,该如何考试,才能更好选拔人才,这其实是一个千古难题,谁也说不好。

实际上,王安石晚年有所后悔,表示:

“本想让学究变成秀才,却不料让秀才变成了学究。”

这里面的“学究”指的是迂腐的读书人,即书呆子。

但不管王安石后面怎么后悔,有些事一旦改了,那就回不去了。

科举的改革,就这么被延续了下去。

如今他大明,也仅仅只是把考试的内容,进行规范一下罢了!

而且正如电台所说,这么做的话,也更有利于穷人进行学习。

穷人想要科举的话,认准四书五经就够了,不需要购买其它书籍,多么简单!

至于其它学问,除了像农学之类有用的学问,其它对于穷人来说,确实没有多大的用。

就算科举考它们,对穷人来说,也基本上学不会。

到时候,很有可能又会被某个群体所垄断。

一旦让人垄断,他们能不能深入学习,就很难说了。

毕竟一旦深入学习了,就拓展了更多的知识,那不是相当于增加科举的难度吗?

一开始他们或许会积极拓展,增加难度,但一旦难度达到常人难以学习,可以垄断的程度,那后面很大可能“难以寸进”。

所以朱元璋很清楚到,想单靠科举,让人深入学习,是很难的。

不过以前,他并没有意识这些学问的作用,并没有放在心里。

而在经过电台提醒之后,他才重视起来,开始思考如何让人深入学习。

只不过,旁边的朱允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给他提示,所以他一直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儒家,与其说是等级制度,不如说是欺软怕硬的制度。”

康熙如此嘲讽道。

世家门阀,好歹还有些血性。

像东晋的世家门阀,多次北征,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只不过由于内部矛盾,并没有进行下去而已。

但至少,他们是主战的,并没有动不动投降。

可宋明的“文官集团”,面对强敌,大部分都主张投降。

就比如闯王李自成攻京师的时候,就是兵部尚书张缙彦率先打开京师的大门,并率百官表贺迎接,其下跪的速度令人咂舌。

虽说明朝灭亡,崇祯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但这些儒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而随着他大清入关,为了活命,这些儒生投降得就更加快了。

说到头,所谓的“等级制度”,在许多儒生的眼里,已经演变成了“强权意识”。

谁的实力强,那就听谁的,根本不考虑别的。

所以,他们才会投降这么快。

对于这些东西,康熙看得十分明白,也正如此,他反而更加推崇儒家治国。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对大清臣服。

所以,科举,他并不准备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顶多改改八旗子弟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多学些其它内容。

......

画面继续。

【要是世上只有华夏一个,那这么做,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问题是,这世上并不只有华夏。】

【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涌现出了许多的创新。】

【而向来善于创新的华夏,却因为思想的禁锢,逐渐落后于世界。】

【直到大炮轰开了国门,统治者才从“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醒过来。】

【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学”开始涌入中国。】

【这就给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八股取士,构成了威胁。】

【八股取士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求废除科举的声音越来越大。】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西方,到底是怎么超过我大清的?”

康熙十分不解道。

自从第一期电台过后,他对西方的情况,就更为关注了。

这些天,更是收集了不少关于西方的情报。

根据这些情报,康熙可以判断,至少如今的大清,不逊于西方任何一个国家。

甚至于,他们就算几个联合起来,和大清比起来,也差不多五五开。

而根据电台的话语来看,未来理应是遭遇了一场大败。

不然,不至于用“轰开”之类的形容词。

这就让康熙更加不解了,

面对着不远万里,从海上而来的西方军队,为何他大清还是大败了?

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创新,才会让西方如此超越大清?

“难道是因为那什么蒸汽机?它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

康熙又是道。

由于之前电台提了一嘴蒸汽机,所以康熙对此,还是很上心的。

虽然如今西方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但蒸汽机的雏形,未被改造的蒸汽机,还是已经出现了。

在康熙上心的寻找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还十分冷门的蒸汽机,成功地被他找到了。

不过,当得知蒸汽机是什么的时候,他又沉默。

因为他实在想不到,这东西究竟能用来做什么?

水蒸汽能将盖子顶起来,但这么小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呢?

更何况,他找的所谓的“蒸汽机”,属于一种玩具,用来逗小孩的那一种。

他实在无法将这种东西,和改变世界联系起来。

最后,他只能将找到的“蒸汽机”,交给工匠,让他们想办法挖掘其中的应用。

随后,康熙又注意到了电台里面提到的一点:

“新学,是指微积分之类的么?可八旗子弟,一个个都不愿学啊!”

他觉得微积分很有趣。

可那些八旗子弟都觉得难,根本不想学。

本来,他都快要放弃这个想法了。

现在看来,必须让他们好好学,只要没学会,那就往死里学!

......

画面继续。

【而且由于八股取士,仅仅只是皇帝维持统治的工具,到这个时候,已经变得相当儿戏了。】

【就比如,公元1904年的科举,最后殿试,经过主考官的评分,第一名、第二名分别是朱汝珍、刘春霖。】

【可当呈送到慈禧太后那里之后,就出了问题。】

【第一名朱汝珍是广东人,而像洪秀全、康有为等等,都是广东人,所以在慈禧太后的眼里,广东是出叛徒的地方。】

【同时,“朱”与“诛”同音,还与明朝皇帝同姓,宫中也有一个叫珍妃的人,支持光绪变法,最后被溺死。】

【总之,这个名字令慈禧太后相当不喜。】

【反倒是第二名刘春霖,由于当时正逢大旱,而“春霖”又有春风化雨、甘霖普降的意思,是吉祥之兆。】

【于是慈禧太后大手一挥,刘春霖成了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

【就因为一个名字,就将名次进行了调换,可见这个时候的科举,有多么儿戏了。】

【也正如此,这一次科举成为了最后一次科举。】

【在袁世凯、张之洞的进谏下,清政府正式于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至此,这个在华夏实行了千年之久的科举制,最终结束。】

【当然,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周围邻国也有在实行科举制的。】

【像越南,到公元1919年,才宣布废除科举制,也是世界上最晚废除科举制的国家。】

【从那之后,科举才算真正地成为历史。】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终究还是步了察举的老路啊!”

听着电台,诸葛亮如此感叹道。

察举制,最初也如同科举一样,执行得较好,选拔出了不少的人才。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行,察举制开始腐化,为地方豪族所掌控,成为形式上的存在。

而科举制,从八股取士开始,已经开始套路化了。

甚至到了最后,直接成为了掌权者的一言堂,流于形式。

只不过,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维持的时间,无疑更要长久一点。

这大概也与科举制去除了道德品质等主观评分有关,更为客观了,不好被人掌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皇帝才是科举制的最大阻碍,他能随心所欲控制最后的结果。

当然,明智的皇帝也不会像那慈禧太后一样,随意操控最后的结果。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忘了科举制的最初目的,是想要选拔人才啊!”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这样感叹道。

不可否认,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有些不纯粹

他们隋唐想要削弱世家门阀,后面的朝代想要笼络人心。

如果纯粹想要选拔人才的话,那也用不着分地取士,毕竟分高才是人才,和地区无关。

但不管怎么样,哪怕目的有些不纯粹,依旧不能忘了最初的目的——选拔人才。

没有这个目的在,是做不到削弱世家门阀的,也做不到笼络人心的。

选上来的,若都是蠢才,又拿什么与世家斗?

最终中举的人,比普通百姓还不如,又怎么能让底下的人服?

所以,目的可以不纯粹,但最初的目的,千万不要忘了。

否则就会像这最后一次科举一样,成为彻彻底底的儿戏。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朱汝珍,这......这个名字,怎么不好了?”

朱元璋不服气道。

汝,指代“你”,一般是长辈对晩辈的雅称。

而珍,有宝贵、珍惜之意。

所以“朱汝珍”这整个名字,蕴含着其长辈对其的看重,也警醒着他好好珍惜。

可就是这个名字,竟然被那个慈禧不喜。

别说他长辈,就是他朱元璋,都想要把这个慈禧给屠了。

“这个慈禧,简直就是在无理取闹,不可理喻,难怪会被西方轰开国门。”

最后,朱元璋愤然道。

不过听了这话,旁边的朱允炆不由摇了摇头。

不可否认,慈禧太后确实是个祸害,做过许多祸事。

但“轰开国门”这事,还真不是慈禧的锅。

毕竟1840年,鸦片战争那会,慈禧才5岁。

......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这个慈禧妖后,究竟是谁!”

康熙也十分生气道。

本来外戚干政,就让康熙感受到了十分的不爽。

若是她能像吕后、武则天那样,把大清经营得不错,他还不至于这么生气。

但问题是,其表现得这么儿戏,怎么像是能经营好大清的样子。

更何况,这还是西方轰开国门之后。

这个样子,怎么反超西方,洗刷耻辱?

他能不气吗?

实际上,康熙也误会慈禧太后了。

要不是慈禧太后,清朝也坚持不了那么久的时间。

......

画面继续。

【咳咳咳......好像扯得有些远了,收回来。】

【回到最初的问题,科举究竟是谁创立的。】

【目前主流学界是认为隋炀帝创立的。】

【但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如果单论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取士,那是隋文帝创立的。】

【如果看进士这个重要科目,那是隋炀帝创立的。】

【如果以自由报名,“投牒自应”为标准,那是唐高祖李渊创立的。】

【具体,就看你如何定义科举了。】

【当然,如果要考试的话,请以教科书为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