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隋炀帝一时没有投降,全天下来勤王,那形势就不妙了。
届时,就不是隋炀帝被堵在高句丽了,而是杨玄感被堵在涿都了。
只能赌隋炀帝与杨玄感,谁先投降。
而隋炀帝虽然也有些乱来,但好歹进行了前期准备,比起临时起意组建的杨玄感部队,还是能扛更久一点。
所以,光从收益上来看,堵隋炀帝确实是上策。
但综合考虑风险的话,这所谓的“上策”,其实才是下策,最难以成功的那一个。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李密?”
又听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隋文帝的面色十分地不好看。
虽然那个逆子改革官制,动了关陇贵族的利益,但是他们竟然敢如此大胆地谋反,实在叫他愤怒啊!
能够想出这三个计策,不出意外的是,应该是在暗地谋划了许久,只是缺少实施的机会而已。
而现在杨玄感造反,正好地对谋划略作一些改动,然后运用上。
这些人,是早有反心啊。
不除不行啊!
隋文帝露出狠色,各种手段涌上了他的心头。
“是我害了他们啊!”
杨素也在心中喃喃道。
关陇贵族的势力之大,只要眼睛不瞎,都看得出来。
所以,在隋朝建立之后,杨素就经常走访关陇贵族。
而如今尚未成年的李密,表现得气度不凡,于是杨素嘱咐自己同龄的儿子与李密多交往。
事到今天,双方已经成为极好的朋友。
所以,听闻杨玄感的行动之后,李密能够不远万里过去,并献上计策,也不奇怪了。
只不过,这一切的友情,都得因为电台出现而终结了。
想到这,他又不由地瞄了一眼远处的那个手环。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电台,源于那个可恶的“反击的羔羊”。
他现在真的后悔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个手环的时候,没有将其毁掉,反而献宝似的,献上了手环。
想想就觉得当初的自己蠢。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选下策,是不得已的办法啊!”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感叹道。
从战略上来说,李密提出的计策划分,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上策与中策,都有些不可行。
因为杨玄感是以来护儿要造反为借口,在洛阳附近招募的士兵。
这种情况下,若是攻打就近的洛阳,那么士兵可能就稀里糊涂跟着打了。
但若是攻打几百里外的长安,那么在路上,士兵恐怕就会反应过来,趁机跑了。
所以,杨玄感只能选择攻打洛阳。
只有这样,才能稳住部队的基本盘。
不然以临时招募上来的士兵忠心,怎么会跟杨玄感,去攻打离家几百里的长安?
同时受限于后勤等原因,想直接越过几百里,去攻打长安,也有些做不到。
李密提出这些计策的时候,还是一个军事新手,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而后面等到李密组建瓦岗军的时候,同样面临了这个问题。
有人同样给他提了上策:攻长安,下策:攻洛阳。
而瓦岗军的基本盘在山东,绕开洛阳,直取长安的话,必然会招来内部的反对,加剧内部的矛盾,
所以,最后哪怕有杨玄感的例子在前,李密在实际情况的面前,依旧选择了死磕洛阳。
......
画面继续。
【就这么,杨玄感带着组建好的军队,直奔洛阳。】
【沿途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演讲,表示道:】
【“我家财万贯,另无他求。
【如今起兵,只为天下人解倒悬之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当中。”】
【如此大义凛然的演讲,自然吸引了许多人,杨玄感的兵力迅速壮大到了十万人。】
【而远在高句丽的隋炀帝,收到消息之后,也有点慌了,忙召大臣商量对策。】
【大臣苏威表示杨玄感不足为患,但人心已经不稳,恐怕会成为动乱的根源。】
【而在这个时候,主管杨玄感两个弟弟的兵部侍郎斛斯政,害怕被隋炀帝追责,直接叛逃到了高句丽。】
【隋炀帝也知道征不下去了,于是舍弃一切物资,没有等高句丽反应过来,连夜撤离。】
【高句丽都懵了,这是千里送物资来的吗?】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丢人啊!”
秦始皇嬴政有一股捂脸的冲动。
实在太丢人了!
虽然他确实乐意看到,后世同样有统一皇朝“二世而亡”。
但他实在不想看到,华夏正统三番五次在一个小国面前折戟,并且种种行为,还没有脸看。
又不是一件极为紧急的事,撤退连物资都不带上,这算是什么事?
反正要是这事发生在他秦国,其主将,他肯定不会放过。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我就知道,前面对三个将领的处罚,已经让其它将领心生畏惧了。
这下子,因为担心受到处罚,直接就有人叛逃了。”
刘邦摇了摇头道。
隋炀帝“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行为,已经让底下的将领十分畏惧了。
就拿这次来说。
杨玄感已经决定谋反,偷偷召两个弟弟回去。
而两个弟弟只要找好借口,就很容易从高句丽战场脱离返回,根本阻止不了。
这种情况下,主管他们的兵部侍郎,或者有察举不力的责任,可能会受到一些小处罚。
但绝对不应该受到大的处罚,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会害怕追责,而逃到高句丽呢?
无非是之前隋炀帝的行为,已经了伤了众将的心。
连执行旨意的刘士龙都被处斩了,那他还能好了?
这么一想,他会做出叛逃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大隋要乱了!”
虽然早有准备,但当听到这里的时候,隋文帝的眼神也不由落魄了起来。
作为一个取周自代的人,他十分清楚地前面什么建洛阳城、修大运河、征高句丽等等,都只是开胃菜。
虽然对大隋确实有损害,但伤害还是有限的,难以伤其根本。
然而这一次,就不一样了。
杨玄感谋反,意味着人心散了。
类似的场景,他也不是没有见过。
当初北周众臣多数人推举他辅政,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唯一的差别,大概就是当时的皇帝是幼儿,没有什么反抗力,彻底沦为傀儡。
而那个逆子是成年人,手上握有权力,还可以反抗。
不过,以逆子前面的种种操作,隋文帝对这所谓的反抗并不抱多大的希望。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杨玄感的行为,确实做了榜样,带了头!”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感叹道。
在此之前,虽然爆发了各种起义,但总体上,规模并不大,也没有关陇贵族直接参与。
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
杨素和杨玄感虽然不属于关陇贵族的人,但与关陇贵族关系密切,约等于穿一双袜子。
杨玄感带了头,并且声势空前壮大,还围攻了洛阳。
以至于当时有不少关陇贵族子民去救援洛阳的时候,见到杨玄感部队的声势,直接转投杨玄感。
虽然最后杨玄感败了,但正如大臣苏威所说的那样:“人心已经不稳了!”
各个关陇贵族已经看出了隋朝这艘船已经不稳了,开始做起了准备。
若是此时隋炀帝能够幡然醒悟,以强有力的手段重掌隋朝这艘船,或许还有避免倾覆的机会。
然而隋炀帝依旧顽固不化,甚至更加疯狂,继续指挥着船,驶上了一条不归路。
......
画面继续。
【事实证明,杨玄感确实不足为患。】
【洛阳城迟迟没有攻下,还不听从李密的意见,很快就败于赶回来的隋朝大军。】
【随后,隋炀帝大怒,命令追查杨玄感余党,杀了三万多人,流放六千多人。】
【甚至于,杨玄感在围攻洛阳的时候,曾开仓赈济百姓。】
【结果凡是领过救济粮食的百姓,都被隋炀帝坑杀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李玄感出谋划策的李密,却贿赂了押送官,趁机逃走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隋炀帝又又又准备征高句丽了。】
【但由于前两次的经历,很多隋军在路上都选择了逃跑,哪怕斩杀他们,也阻止不了。】
【并且当时天下大乱,许多兵都没有按时到达。】
【不过高句丽一方也有点虚,于是遣使请降,还送回了隋朝叛逃的将领。】
【隋炀帝也知道以如今这种情况,很难打下去。】
【正好高句丽请降的行为,让好面子的隋炀帝有了台阶下。】
【于是接受了请降,选择了撤军。】
【但后面隋炀帝征高句丽王入朝觐见,高句丽王却没有来,这让隋炀帝气得够呛,竟然又又又又准备征高句丽。】
【不过最后没有成行,所以隋炀帝实际上是“三征高句丽”。】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领过救济粮食的都杀,你这......
秦法虽然严苛,但也不像你这样离谱啊!”
刘邦有些咋舌道。
虽然秦法里面有许多与“连坐”、“夷族”等相关的内容,但绝对还没有丧心病狂到连领个粮食都得受到牵扯。
真要这样搞,以后再发粮食,还能不能领?
一般的百姓可没有什么辨别的能力,怎么知道发粮食的那个人,是朝廷官方,还是谋反之人?
所以有这个先例在,他们可能不敢轻易领粮食了。
甚至于有了“领了就要做好当反贼”的觉悟,这可大大的不妙。
想到这,刘邦又不由摇了摇头,轻叹道:
“这个隋炀帝拉拢人心的本事没有多少,伤人心的本事倒是大得很!”
从一开始的改革官制,将关陇贵族的人心给丢了。
再到处罚征高句丽的众将,将手下将领的人心给丢了。
最后又将领取粮食的百姓给杀了,将天下百姓的人心给丢了。
这还没算他让突厥可汗除草等骚操作了,光是这样,已经是以让隋炀帝天下皆敌了。
可以说,除了一开始当太子的时候,他拉拢了一些江南士族的人心外,等到他当上皇帝之后,就一直在丢人心的路上。
这种情况下,能坚持那么久的时间,已经很厉害了。
当然这个“厉害”,指代的是隋朝,而非隋炀帝。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三征高句丽,都没有把高句丽征下来,真是一个废物!”
隋文帝怒道。
修运河、建洛阳等等,就算了,不好评价。
但是连高句丽都没有打下来,那纯粹是无能的问题。
三征高句丽,从头到尾,好处什么的,都没有捞到,反而让整个隋朝变得摇摇欲坠起来。
他心里那个气啊!
哪怕你最后把高句丽打下来也好啊,他好歹还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这种情况,他想要自我安慰,都做不到。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三征高句丽,正是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啊!”
唐太宗李世民摇了摇头道。
其它的,像修运河、建洛阳等等,好歹有个东西在,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但是“三征高句丽”,除了白白消耗物资与人力外,没有取得任何有实质性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隋朝原本繁荣的经济,被隋炀帝一朝挥霍空了,甚至倒欠了不少。
百姓自然过不下去,选择揭竿起义,也就不奇怪了。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同样是三征高句丽,隋炀帝连高句丽的根本,都没有伤及。
而唐太宗就直接将高句丽,给打得快散架了。
皇帝与皇帝之间的差别,真够大的!”
赵匡胤不由感叹道。
高句丽一直对辽西虎视眈眈,不过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也让他们元气大伤,暂时安分了一点。
不过隋炀帝的种种表现,却是让高句丽觉得中原皇朝,也就那样。
于是,他们在休养恢复之后,再次蠢蠢欲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