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想办法阻止这种事的发生!”
隋文帝如此道。
突厥因为离间计,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
可不能让他们找到其它盟友,否则对他大隋同样是一个威胁。
......
画面继续。
【随后,隋炀帝又开始寻找起了可能倒向东突厥、高句丽的潜在威胁。】
【结果他突发奇想,想到了同样在东突厥可汗牙帐里面,见到的吐谷浑使者。】
【吐谷浑位于隋朝的西北,原本属于辽东鲜卑一支,西晋的时候,迁到了这里,建立了政权。】
【从两晋到南北朝,吐谷浑与中原政权,那是战和不定。】
【而到了隋文帝时期,吐谷浑侵边与隋文帝派兵征讨,那是有来有回,双方僵持不下。】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吐谷浑......”
听到这个名字,隋文帝杨坚也有些头疼。
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思考南下平陈的问题。
这就让突厥、吐谷浑等抓住了机会,多次侵扰大隋的边境。
这让隋文帝十分烦躁,多次派兵征讨,但基本上都是以自卫、威震为目的,没有想过消灭。
因为当时大隋的重点目标,还是南面的陈。
好在,最后通过反间计,成功地使突厥分裂了。
而吐谷浑因为摊上一个坏首领,自己就乱了。
这个首领有个坏毛病:喜欢废太子,并且被废的太子,下场往往不太好。
这就让当上太子的人,每一天过得是心惊胆战,十分害怕什么时候惹怒了首领。
曾经就有太子,暗中计划捉拿首领,然后投降隋朝,但隋文帝没有答应他。
还有一个太子,密谋率领一万余人,投靠隋朝,请求隋朝出兵迎接,隋文帝还是没有答应。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总之当初吐谷浑内乱得很厉害。
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确实是出兵拿下吐谷浑的最佳机会。
但隋文帝面对这一切,却选择了拒绝。
他也有他的考虑。
吐谷浑地处西陲,并非中原皇朝重点管控的区域。
若是出兵吐谷浑,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费时费力。
这样一来,就很可能拖慢南下平陈的速度。
一旦陈朝发展起来,再想灭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对于吐谷浑的内乱,他选择了置之不理,专心平陈。
而当平完陈之后,吐谷浑的内乱已经结束了,没有最佳机会了。
如今大隋与吐谷浑虽然保持了和平的状态,但隋文帝清楚吐谷浑的体量太大了,对大隋确实是一种威胁。
如果有机会的话,必须想办法让其像突厥那样分裂。
只可惜,随着其内乱结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所以,让隋文帝有些头疼。
不过,他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若是当初他选择出兵吐谷浑,那恐怕现在他该头疼如何平陈了。
有得有失,这才是常态。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中原与西域的通道,也不太平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地图上的吐谷浑,露出严肃的神情。
在大唐建立之初,吐谷浑便向他的父亲李渊俯首称臣。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吐谷浑的势力壮大,逐渐已经不把大唐放在眼里了。
他已经多次收到西北边境,被流寇侵扰的消息了。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八九不离十是吐谷浑派人干的。
不过由于大唐初立,加之北方突厥威胁更大,李世民暂时没有想过调查此事。
也大概是这种态度,让吐谷浑更加嚣张了,侵扰消息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等到北方突厥彻底解决之后,估计和吐谷浑也免不了一战。
想到这,李世民不由叹了一口气:
“唉!”
虽然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但他心里其实并不愿意打仗。
因为一打仗,那就意味着无数的伤亡啊。
他是不想打,奈何其它势力非逼得他打。
......
画面继续。
【原本,吐谷浑与东突厥可汗有联姻,算是盟友。】
【但后来,隋文帝将义成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东突厥可汗就开始“见色忘义”了。】
【最后,东突厥索性断绝了与吐谷浑的来往。】
【然而这一次,隋炀帝竟然在东突厥可汗牙帐里面,看到了吐谷浑使者,这是在闹啥呢?】
【三个原本不该有联系的势力,突然有了联系,这里面必然有鬼。】
【而三个势力,又正好位于隋朝的西北、正北、东北,连起来像张大网一样封堵住了隋朝的北方。】
【这让隋炀帝心里再次一惊,冷静下来之后,他决定先从西边破局。】
隋朝时期地图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义成公主是?”
独孤皇后不由有些焦急道。
正如吕雉不愿自己的女儿被派去和亲,独孤皇后同样不愿意自己的五个女儿这样做。
对于独孤皇后的这种担心,隋文帝安抚道:
“应该只是册封的宗室之女,原来就答应好的,而且以后还不一定会和亲呢!”
如今大隋和东突厥,名义上联姻的只有大义公主。
而实际上,这个大义公主,是北周开国皇帝的孙女。
在隋文帝取周自代之后,为了复国,大义公主就教唆突厥沙钵略可汗侵隋。
后面由于离间计,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当时沙钵略腹背受敌,十分危险。
危机之下,大义公主选择放下国仇家恨,帮助自己丈夫走出困境。
她亲手给隋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表示她虽是北周公主,但十分佩服隋文帝的英明,愿意做大隋皇帝之女。
而当时隋文帝的主要精力在南下灭陈,没有精力过多操心突厥的事。
在收到这封信后,决定顺水推舟。
于是将其收为养女,赐姓杨。
并将原来“千金公主”的称号,改封为“大义公主”。
至于这其中的“大义”,有没有“大义灭亲”,讽刺认贼作父的意思,隋文帝表示你猜!
如此,东突厥和大隋开始不断来往,取得了短暂的安宁。
不过后面大义公主无意写下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强烈的国仇家恨。
这让隋文帝心生了警惕,担心她随时可能挑动突厥可汗与隋朝开战,于是决定除之。
当时另一个启民可汗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朝求婚。
隋文帝表示只要杀了大义公主,那他就同意。
于是启民可汗就疯狂诋毁大义公主,终于激怒东突厥可汗,将大义公主处死。
因此,隋文帝也就同意了启民可汗的婚约。
不过此时,启民可汗尚未正式求婚,所以隋文帝也没有派人去和亲。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义成公主,应该是日后为派去和亲而册封的宗室之女。
不过在经历了电台前几期对和亲的怒怼后,隋文帝现在十分想要悔婚。
特别是知道了隋朝二世而亡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
“汉朝和亲公主,好歹身后有汉朝的撑腰。
若是没有汉朝的撑腰,恐怕过得会更加惨!”
隋文帝如此感叹道。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北周的那个大义公主了。
过得有多么惨,隋文帝是再清楚不过了。
甚至后面直接被突厥可汗杀了,若是北周还在的话,他肯定不敢这么做。
只可惜,北周已亡,前去和亲的公主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想来若是隋朝二世而亡的话,前去和亲的公主,恐怕也不好过。
所以,隋文帝心里不想再和亲了
哪怕未来的历史或许已经变了,也一样。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唉,义成公主......
隋文帝封了大义公主,表彰她讲大义。
为何,你不能讲大义呢?”
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叹息道。
从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李世民并不认为隋文帝封的“大义公主”,是在讽刺其“大义灭亲”。
反倒是真的在表彰其讲大义。
毕竟国家被灭,亲属遇害,大义公主却依旧放下国仇家恨,从中调节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这不是在“讲大义”,是什么?
在一国之君的视角上来看,确实值得表彰。
只可惜,隋朝的义成公主,就没有那么“讲大义”了。
在隋朝灭亡之后,多次挑起突厥与中原的战争。
马邑之战,渭水之盟等等,都有她的身影。
为了报仇,已经不择手段了。
所以,今年李靖出兵东突厥后,萧皇后等人被接了回来,好生安置。
而这个义成公主,在战场之上,直接被李靖杀了。
原本她若是像大义公主那样做,哪怕东突厥被灭,大唐也只会像对待萧皇后那样,对待她。
只可惜,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李世民并不会去过多指责什么。
毕竟国仇家恨在,她想要报仇,也是人之常情。
能像大义公主那样“讲大义”的,还是少之又少。
......
画面继续。
【隋炀帝派遣使者,出使了西突厥。】
【此时的西突厥,日子十分不好过。】
【于是使者趁机引诱道:】
【“你看那东突厥可汗因为归附我大隋,受到了丰厚的赏赐,日子好过极了。】
【现在可汗你也想要的话,就得与东突厥争一争,不如先立一功,表示诚意。”】
【西突厥可汗不疑有他,追问该怎么做?】
【随即使者露出了獠牙,给出回答道:攻打吐谷浑。】
【在这番利诱之下,西突厥可汗欣然答应下来,并且派遣使者入贡隋朝。】
【就这样,隋朝成功挑拨了西突厥与吐谷浑的关系,让他们打了起来。】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就是远交近攻啊。”
秦始皇如此道。
交好远处的西突厥,联合他们进攻近处的吐谷浑。
这正是“远交近攻”的计策。
想要破解这个计策,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
除非实力能够碾压所有的国家,不然大部分时间,都得和远处的国家联盟,来对付近处的敌人。
除非想要被近处的敌人灭国。
虽然最后依旧会被远处的国家灭国,但至少会拖延一些时间。
当然,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哪怕不结盟,硬推其它国家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会使用“远交近攻”,也只是想要减少伤亡罢了。
本以为用了几次之后,他们能够反应过来,想办法破解掉“远交近攻”的计策。
结果没有想到,其它国家的人会那么短见,直到整到只剩下几个国家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
但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然成为巨无霸般的存在。
哪怕几个国家联合,也打不过秦国了。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样一来,西突厥与东突厥的关系也会持续恶化。
东突厥的盟友吐谷浑,也被拉下了水,没有办法再对大隋进行围攻了。”
隋文帝杨坚如此分析道。
这实际上,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让西突厥、东突厥、吐谷浑三方彼此都不信任,甚至结仇。
从而让他大隋“渔夫得利”。
虽然那个逆子有些不靠谱,但这个计策听得还挺不错的。
当然,这个计策也有很大可能是文武百官想的,不是逆子想的。
毕竟在之前的平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的过程中,隋文帝可没有发现这个逆子有这样的军事才能。
不然以这个逆子喜爱装的行为,若是有这样的才能,早就展现出来了。
“不过,这个计策,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隋文帝又是道。
西突厥之所以愿意归附,是因为日子不好过,并且看到同为一族的东突厥,因为归附隋朝,日子越过越好。
在这个原因的促使下,才最终愿意归附,并攻打吐谷浑。
而如今,西突厥与东突厥在隋文帝的精心平衡之下,差别尚不大。
这个计策,成功率并不高。
这间接也说明了,后面没有把突厥压制住,让得其中一家独大了。
当然,也可以将这个计策改造改造,想办法在日后用上这一招对付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