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原来的部队不是死了,就是投降了东魏,和他一起来梁朝的,只有八百来人,根本不够看。】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招人。】
【而巧合的是,当初南逃到梁朝的时候,为了有一个立命之地,他带着八百人,第一时间霸占了寿阳,并且将当地官员驱逐了。】
【面对侯景这种行为,梁武帝不知道怎么想的,非但没有责备,反而直接任命侯景为州牧。】
【正是这个身份,让侯景在招人的过程中,方便多了。】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你们若是当时的梁武帝,面对着侯景这种行为,你们又会怎么做?”
秦始皇的考核又来了。
面对着这个问题,又经历了李斯一周“训练”的扶苏,在短暂犹豫之后,终于出声道:
“此人虽是主动归附,但占我朝的地,驱我朝官员,实在不合理法。
必须抓拿,进行严罚!”
这话,说得十分真诚,确实是扶苏的内心想法。
虽然他确实讲儒家的“仁义”,但像侯景这种行为,哪怕是儒家也看不下去了。
不过,秦始皇却是没有放过他,继续道:
“哦?那你说说该怎么如何严罚?”
“呃......”
这下子,扶苏露出了犹豫之色。
他不由偷瞟了一眼旁边的李斯,见到对方正握紧拳头,显然在暗示他要重拳出击。
见此,他才出声道:
“扣留起来,剥其兵权,让其学习理法,给予考核。
如还是屡教不改,那可以......行刑!”
最后两个字,扶苏说的时候,十分迟疑。
实际上他想的是继续教化,或者干脆不管了。
毕竟,兵权都没有了,对方又能干什么事?
不过得益于李斯的“训练有方”,最后他还是说出了“行刑”两个字。
但谁料,秦始皇还是不愿放过他,又道:
“行刑?那行什么刑?”
“这个......应该挑适合的刑罚。
儿臣不知有何刑罚,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扶苏思考了半响,最终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秦始皇显然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追问道:
“那你说,把这八百人都斩首,这个刑罚如何?”
“不......可!”
扶苏几乎下意识说了出来,但随即又有些后悔。
他不敢正眼看秦始皇,只是硬着头皮道:
“对方是主动归附之人,若是敌朝之人看到此事,恐怕无人会归附。”
但这个回答,却是让秦始皇冷哼了一声:
“哼,莫非打败敌朝,靠的是他人的归附?”
“这个自然不是,只是......只是......”
在秦始皇的威势下,扶苏实在说不下去了。
只能低着头,不敢说什么。
这个样子,让旁边的胡亥实在看不下去了,反正他现在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索性接过扶苏的话头道:
“只是影响不好。
可以想办法废了他们,上不了战场的那种,然后营造出他们很幸福的样子。
这样......就完美解决了影响的问题,又能让他们掀不起什么波澜。”
说到后面,胡亥也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
因为秦始皇的威势,已经转移到了他的身上。
秦始皇的目光紧盯着他,让硬着头皮说完这话的他,也沉默了下来。
现场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当中。
最后伴随着一声冷哼,秦始皇的威势才终于散去,继续听起电台来。
只不过,没有人知道,秦始皇此刻心里正在思考胡亥说的方法,可不可以用到那些被监视起来的六国贵族,以及未来可能的胡人。
这个位面的六国贵族和胡人:......怎么突然感觉底下凉嗖嗖的?也没风啊!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霸占地盘,驱逐官员,难道这就不是叛乱吗?”
听着这些行为,刘邦发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两个行为,任何一个行为,在他大汉境内出现,都会被视为叛乱。
虽然你是归附之人,确实要善待,但是不经过朝廷的同意,就直接占地,是不是太不把朝廷放到心上了?
这妥妥的,就是以下犯上,谋反之罪啊!
怎么那个梁武帝不去镇压就算了,还不责备,直接任命了一个地方大官,这算什么事?
“难道后世,归附的人可以随便圈一个地,不需要朝廷的同意吗?”
刘邦十分疑惑道。
莫非是自己,已经跟不上那个时代了?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估计是那个梁武帝,拉不下来面子。”
赵匡胤摇了摇头,如此猜测道。
毕竟侯景是他极力支持的,他心中的良将。
可结果仗却打败了,让他的面上已经有些搁不住了。
此时若是再处理他支持的侯景,那不是在说他眼光不行,抽他的脸吗?
而且,估计梁武帝也不认为侯景是什么威胁。
毕竟在有梁朝的帮助下,仗都打成那样,能力实在有些不行。
而这个时候,身边又仅剩八百残兵,应该更加做不了什么了。
所以,他才会放心大胆地给侯景封官,并不担心出问题。
只不过,恐怕他做梦没有想到,他的梁朝实在太乱,侯景在东魏没有做到的事情,在梁朝却是做到了。
......
画面继续。
【侯景敏感地抓住了梁朝社会中的矛盾,废除了长期盘剥梁朝百姓的市场税和田租,由此受到了交口称赞。】
【在得知他要招人的时候,百姓们那是纷纷报名。】
【很快,整个寿阳变成了一个大军营。】
【另一边,侯景也没有忘记筹集战备物资。】
【筹集的手段也很是粗暴,直接以州牧的身份,向朝廷索要。】
【而对此,梁武帝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姑息,从不拒绝侯景的索要。】
【不过侯景这种有些明目张胆的行为,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
【许多大臣都向梁武帝告状,表示侯景可能要谋反。】
【但梁武帝却是不以为意,十分自信地表示:】
【“侯景正处于孤立危险的处境当中,就好像婴儿需要别人哺养一样,怎么可能会反呢?”】
【在梁武帝看来,侯景可是东魏的通缉犯,在梁朝也无依无靠,他拿什么反?】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吗?”
刘邦更加无法理解梁武帝的心态了。
之前还回信说愿意用侯景换他的侄子,而现在又满意侯景的各种要求,让他发展起来。
万一后面真的进行交换的话,那这一切,岂不是白费功夫吗?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这样一个人呢!”
刘备同样无法理解梁武帝的行为,不由摇头道。
封了州牧,又给了资源,但却只把之当作一个可以交换的棋子。
可问题是,这个棋子,控制得住吗?
要知道,这个棋子之前,可是有过前科。
一旦控制不住,棋子不想被交换的话,那就很可能打乱“棋盘”。
甚至于,按照电台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后面应该是掀翻“棋盘”了。
“莫不是他觉得,顶多一场小叛乱,算不上什么?”
刘备这样猜测道。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刘备只能佩服梁武帝了。
对他刘备来说,哪怕是一场小叛乱,能尽量避免,也会尽量避免,并不希望看到无意义的伤亡。
更何况,这并不像是一场小叛乱。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年龄大了,难免会有些自信啊!”
唐太宗李世民轻叹道。
作为梁朝的创建者,梁武帝很难不自信。
从南朝齐夺过位子的梁武帝,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挺励精图治的。
相传他经常五更,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起床,处理政事。
事少处理到中午,事多的话,可能要忙到下午,才能吃饭。
这样的勤政,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原本被南朝齐祸害的南方,逐渐恢复了起来。
但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止步不前了。
因为梁武帝,开始作妖了。
首先他开始佞佛,即迷信佛教。
他不止是一个人喜欢佛教,还用力地推广佛教,修建各种寺庙,搞得全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紧接着,他又开始学习历史经验,不过学到的都是错误的。
比如,前面的南朝宋、齐,由于监视诸王的侍卫过大,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导致皇室骨肉相残。
于是他就直接取消监视,并且之后哪怕诸王在地方胡作非为,也顶多换来梁武帝的一番家教。
这就为后面的“皇室内乱”,埋下了伏笔。
再比如,他觉得东晋之所以能延续百余年,凭借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和维系。
故而他特别对世家大族宽容,即使世家大族有人犯了罪,也不受法律制裁。
所以他对侯景那样姑息,不要觉得奇怪。
毕竟他对其它人,也差不多是同样的姑息。
说实话,李世民在史书上看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是一脸地呆滞。
实在想不明白,梁武帝为什么放着好的不学,非得去学坏的?
“终究还是无能啊。”
李世民最后这样评价道。
梁武帝那样的勤政,按理来说,早就让梁朝蓬勃发展了。
可结果,却是止步不进,甚至越来越乱。
这正是无能的表现。
说白了,梁武帝在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的借口,在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关键的是,他真的信了,这才导致他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还有那南唐李煜,都是文学造诣不错,但都亡国了。
可见君王,不该过分追求文学造诣上的成就,而是要追求德政啊!”
赵匡胤如此感叹道。
梁武帝的文学造诣,还是挺不错的。
在文学、音乐、书法方面,都留有著作。
只可惜,治国靠的不是文章,而是德政。
文章再好,若是实行暴政,百姓也无力欣赏啊。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这梁朝的市场税和田租,都是欺负百姓,保护富人罢了。
而现在的人头税,同样如此,必须给它废了。”
朱元璋语气当中,透着无比坚决。
这一周来,他仔细研究了各朝各代的税收和土地制度。
他发现历朝历代的这些制度,都在偏向于地主、士族等群体,而对平民不利。
特别是皇朝末年,这种特征更为明显。
虽然他对经济法什么的不懂,搞不懂这背后存在的原理,但这个发现还是让他吓了一跳。
结合自己的经历,这更发让他坚定了废除人头税的念头。
摊丁入亩,比起现在的人头税来说,公平太多了,至少看上去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
画面继续。
【梁武帝这种“自信”,迅速让侯景壮大了起来。】
【最终,侯景以清兵侧为由,于寿阳起兵,兵力约有8000多,正式拉开了“侯景之乱”的帷幕。】
【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梁武帝差点没有笑出声,才八千多人,就敢造反,太搞笑了吧?】
【他是一点也不慌,就当是普通的叛乱,派了几个将军带兵去征讨,就完了。】
【另一边,侯景也知道自己这点人,打不过梁军。】
【于是,他心里一发狠,决定拼一把,直取梁朝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就这么,侯景一路打到了长江的附近,离建康是越来越近。】
【当时有人建议派2000人守在长江附近,防止其渡江,再派另一军进攻寿阳,使侯景进退失据。】
【但这个时候,宠臣朱异却是表示侯景没有渡江之志,顶多在江的另一边,与他们对峙而已。】
【自信的梁武帝听此,也觉得有道理,便并没有采纳那个人的建议。】
【至此,梁朝彻底错过了,算是最后一次阻止“侯景之乱”发生的机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