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大儿子,也就是被安插进曹爽队伍的那人,直接控制了宫城的正门。】
【同一时刻,司马懿带着自己几千死士,直接闯进皇宫,觐见了太后。】
【太后早就对曹爽不让她见小皇帝的行为,十分不满了,见司马懿这么干,也直接下了一道诏书。】
【得到了诏书,司马懿就算是师出有名了,又赶紧给城外的少帝写了一封奏折。】
【奏折说了三层意思,全都在针对曹爽:】
【首先,先帝托孤于他司马懿,一旦有变,要保证少帝的安全,故而他这次行动是合理的。】
【其次,司马懿开始数落曹爽的种种不是。】
【排挤大臣,重用亲信,甚至宫中侍卫都是曹爽的私人,由此可见皇帝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这个托孤大臣必须站出来。】
【最后,他又解释了这次行动的缘由。】
【曹爽离间二宫,让太后母子不得相见,如今他奉太后之令,罢黜曹爽及其兄弟的官职。】
【不得不说,这封奏折绝对是火力聚集,精准打击了曹爽,同时也没有扩大打击面,反曹爽联盟的人自然纷纷支持。】
【并且最终的行动目标,也仅仅只是罢黜曹爽等人的官职,有很大的退步空间。】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知道司马懿要搞的,是针对魏国皇室的夺权行动。】
【但从这封奏折来看,司马懿丝毫没有表露出这种倾向,通篇都只是在针对曹爽,且毫无夸大。】
【所以,才会那么多的人支持司马懿。】
【对大多数反曹爽联盟的人来说,其实他们心里是“心存魏室”的,只不过对曹爽这个人不爽而已,想要铲除他。】
【而铲除曹爽这种事,由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来做,是再适合不过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司马懿想的,可不仅仅是铲除曹爽。】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两个人,水平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啊!”
刘邦摇了摇头,这样评价道。
一个人,到处惹事,给自己树敌无数。
而另一个人,哪怕在打击人的时候,也集中火力,绝不伤及他人。
光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来两人水平上的差别。
“最后同姓的托孤大臣都这个水平了,可想而知,整个曹氏宗族的水平是什么样了。
被人篡了位,真不稀奇啊。”
刘邦直接道。
根据电台的描述,他刘家,也不是差点被吕氏篡了位吗?
最后为什么没有被篡位?
还不是因为同姓诸侯王够强,掌握兵权,能在地方上压制住吕氏。
若是这些诸侯王都是像曹爽这样的草包的话,那吕氏还真的会有可能篡位成功。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乱世的话,武将的权力太大了,就会这样啊!”
赵匡胤感叹一句,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武将的权力绝对不能给太大,否则后患无穷!”
而他的“杯酒释兵权”是无比地正确,令得现在基本没有人再想什么篡位的事。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还合理的?这分明就是以下犯上,乱臣贼子。
清君侧,也轮不到你司马家来清!”
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斥责道。
随后,又听他十分透彻地说道:
“自古至今,哪有什么真正的清君侧,都是借清君为名,行叛乱之事,一块遮羞布罢了!”
真正的清君侧,是消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再将权力交还给皇帝。
而历史上的清君侧,把前一步做到的,有不少,但把后一步做到的,没有几个。
所以,朱元璋看得十分明白。
不过,清君侧也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需求。
毕竟君王终究有糊涂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清君侧了。
本来,朱元璋设计一整套藩王的制度,为的就是让藩王进行清君侧。
而清君侧之后,藩王又不能独立地拥有权力,只能交还权力。
这样就做到了真正的清君侧。
这套制度,看起来还算完善。
只可惜根据前几期的电台所说,这套制度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
......
画面继续。
【司马懿给少帝的奏折,自然要先经过曹爽的手。】
【曹爽一看这奏折,虽然愤怒于司马懿这样做,但还是十分尴尬。】
【毕竟这些年来,他到处败人品,已经惹恼了不少人,现在也到了偿债的时候。】
【也就在曹爽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人从宫里逃了出来,面见了曹爽。】
【他就是大司农——桓范。】
【司马懿发现政变之后,就任命桓范担任了领军。】
【但桓范深知司马懿这是在牵制自己,假意接受之后,趁着兵荒马乱,他果断地带着自己的大司农印出了城,找到了曹爽。】
【桓范是不识时务么?并不是,他恰恰是少数几个意识到了事情严重性的人。】
【一见曹爽,他就立即挑明:司马懿发动的绝对不仅是一起针对曹爽的兵谏,更是一场军事政变。】
【而他带了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兵马,足以自卫。】
【再然后,号召诸侯进京勤王,击败司马懿也不是什么问题。】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打起来,打起来,一定要打起来!”
刘邦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说道。
他觉得这两个人打起来,对蜀国是大大的利好。
对这一点,他可是有深切的体会的。
当初,他被项羽赶到巴蜀的时候,一直在等待机会。
最后是在听到齐、赵叛乱,项羽率军去平定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行动。
而得到关中之时,项羽十分恼怒,想弄死他。
但在他再三保证只要关中之后,项羽又开开心心去打齐了。
这样就给了他进一步平定关中的时间。
而在平定关中之后,他直接不装了,率军东渡,攻下了河内。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大怒,当即招兵买马,楚汉之争也由此正式开始。
所以,在他初期势力弱小的时候,他基本上都是趁着项羽在和别人干仗,无法顾及他的时候,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是十分理解,什么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对啊,先调动兵马自卫,再号召诸侯勤王,多好啊!”
和刘邦一样,刘备也为这桓范的提议,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这个提议,实在太好不过了。
曹爽和司马懿的水平差别,就摆在哪里。
哪怕曹爽拥有兵力优势,即使最后击败司马懿的话,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趁着这个时间,蜀地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发展了。
在之前,魏比蜀的发展速度要快不少,光发展的话,魏和蜀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但若这两个人打起来了的话,魏国开始内战,发展速度必然会陷入停滞,这就是在给蜀国发展超越的机会啊。
而且,到时候不管是他们一方,还是东边的孙权一方,都不会坐视不管。
在必要时候,肯定会介入,想办法打击魏国的国力,同时捞取好处。
所以说,桓范这个提议,无疑十分符合刘备的胃口。
......
画面继续
【然而曹爽,不愧是一个草包。】
【对于桓范的说法,他半信半疑,觉得司马懿应该没有那么大胆。】
【同时司马懿的话,还是很打动他的。】
【奏折里面要求的仅仅只是免官而已,侯爵都不会被削。】
【两者的差别仅仅只是不能掌权而已,到时候回家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感觉也不错。】
【再说魏国皇室,终究还是姓曹,未来他未尝不能东山再起。】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曹爽并不怎么样想与司马懿拼个你死我活。】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幼稚!”
秦始皇嬴政在听完曹爽的想法之后,忍不住出声点评道。
他上一次,见过这么幼稚的人,还是投降秦国的齐王建。
当时的齐王建,抱的大概也和曹爽差不多的想法。
觉得投降之后,自己有五百里封地,足以安享晚年了。
结果,就是齐王建,在自己的封地,活活饿死了。
六国贵族,他或许还可以留。
但六国的君王,绝对是一个祸害,只要在一天,就有许多精神上是六国的人反秦,他嬴政绝对不能留这样的祸害。
而司马懿对曹爽的态度,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想当个富家翁,想多了吧!
“别说他发动的是一场政变了,就算真的是兵谏,司马懿也不可能留下曹爽!”
秦始皇这样道。
平白留下一个祸害,还是未来有可能东山再起的那一种,像司马懿这样的聪明人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不过说到这,秦始皇似是想起了什么,不由地看向了旁边的扶苏,心里又是不由一叹。
以他对扶苏的了解,若是扶苏成为了曹爽,面对这样的局面,大概率也会抱有这样幼稚的想法。
另一边的扶苏,见到秦始皇望来,并不清楚秦始皇所想的他,连忙挺起腰杆,做出了认真听讲的样子。
一旁目睹了全程的李斯,不由地摇了摇头。
他大概能猜到秦始皇的一些想法,对扶苏的反应,也有些无语。
挺什么腰啊,难道以为这个样子,在秦始皇眼里很帅?
还不如直接说一句“儿臣若是曹爽,肯定会和这司马懿拼个你死我活。”
先不说这个选择对不对,但至少也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秦始皇对他的看法啊。
没看那个胡苏,就是靠这一点,让秦始皇改变了一些看法吗?
看来这个扶苏,这些来,自己教给他的东西,他是全都没听懂!
可他李斯,又不敢太过于明说。
谁知道秦始皇有没有监听他的授课?
若是明说一些东西的话,被秦始皇听到,惹来不喜,就不好了。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他明说一些东西,扶苏还是没有听进去的话,那恐怕秦始皇知道了,会更加生气。
“唉!”
最后,李斯只得在心里,暗自叹了一口气。
看来为了法家,他得做一些后手了,改天要去接触一下子婴、公子高等人。
至于接触的方式,他想了想,决定光明正大。
偷偷摸摸的话,被秦始皇知道,反而不好。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我就说嘛,若是打起来,最后怎么看,这个司马家也很难夺取天下。
结果,没有想到这个曹爽,竟然这么怂,打都不敢打,最后估计那个司马懿,也没费什么力气,就完成了政变。”
刘邦有些无语道。
若是两人真的打起来,司马懿的意图就会暴露了。
到时候司马懿若是再篡位,难度可不是一星半点。
司马懿这种行为,还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太一样。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至少地盘是他一块块打下来的,是其能力的体现,别人会服气。
但司马懿则是想要直接摘取正果,其它人可不会这么由着他干。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曹爽竟然不敢打,真是一个怂货。
而若是等到曹爽被干掉,那司马懿发动的军事政变就成功了,相当于“果子摘了差不多一半”。
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其它人再想要反对,也有些困难了。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唉,可惜了,这么好的机会!”
刘备有些惋惜道。
听到曹爽的想法之后,他就可以基本确定,这仗打不起来了。
而这个时候,一旁的诸葛亮出声道:
“陛下,我们可以从这曹爽下手,让这曹爽对司马懿十分仇恨。
那么未来若是再发生这样的事,冲动之下,这曹爽指不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正确”这个词,诸葛亮读得比较重。
很显然,这个“正确”,是针对蜀国来说的。
在短暂的愣神之后,刘备也是一笑,点了点头道:
“好,那就按照丞相说的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