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咱们就这么走了?咱们不是要收服此人吗?
陈明听后笑而不语!
过了一会儿,对着桃李谈说道:“兵书有言,欲要让其真心投靠,必须挫败其锐气,再给对方一点好处,如此恩威并施,才能稳稳驾驭此人!”
桃李仍然点了点头,随后又提出新的疑问:
“可是咱们只留下姓名,没有说地方,咱们一走,他怎么找到咱们?!”
陈明听后哈哈一笑!
看着桃李说道:“平日叫你多读书你不读,如果他真心投靠,那他自然会千方百计寻找到我们,就比如诸葛亮、黄忠,为什么我们能找到他?”
“就是因为我知道他们文武了得,才会四处打探找到他们,反之,邢道荣如果真心想要投靠,道理也是一样!”
桃李听完又嘟着嘴问道:“可是老爷,如果此人居心不良,假意投靠,到时借机对我们不利怎么办?毕竟咱们刚才如此羞辱对方,难免对方不会对我们怀恨在心?”
哈哈哈……哈哈哈,陈明听完又发出笑声!
“这就是你看人没有眼光了!邢道荣刚才如此模样,明显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会不自量力千里迢迢跑过来送人头吗?
“他过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被我彻底征服,彻底心服口服,完完全全臣服于我!”
“但如果此人不愿意跟随我,那也就是说我和他注定无缘,他日如果我们在战场相遇,只能怪他自己站错队,自己肯定不会心慈手软!”
桃李听后对陈明更加佩服,直接磕头跪拜:
“老爷,文武兼备,小的万分佩服!”
三月后,已经是公元199年春,距离官渡大战时间又接近一步!此时陈明主仆二人已经来到了益州成都法正府邸。
法正出身名士家庭,为名士法真之孙。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慨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
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侍奉刘备为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
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
法正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
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
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
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法正是个非常有远见睿智的谋士,如果自己可以争取到此人,对以后打下河北定有大用处!
自己千里迢迢前来成都,想必对方一定会感动无以复加!陈明心中暗自想道。
于是在门外,整理了下自己的着装!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轻轻叩击大门:“有人在家吗?我来拜访孝直先生!”
法正府邸家丁闻声赶来,打开大门。看到陈明彬彬有礼的模样,一副书生气,不禁好感大加!
随即面露微笑道:“这位公子,烦请通报下姓名,有何事情拜访我家老爷?”
陈明听后拱手一礼,微笑谦让道:“在下徐州陈明,劳烦帮我通报你家老爷!在下感激不尽!”
说完陈明对着桃李行了个眼色,桃李心领神会,立马从腰间当中掏出一锭银子,在没人看到的时候隐蔽地塞到管家手里!
之所以陈明如此客气,就是因为一路前往益州,城门口守卫看他气质非凡,一副非富即贵模样,都向他讨要好处!
陈明无奈,一路走到关隘城池都要被“勒索敲诈一番”!
自己也不能跟他们动手,毕竟自己也不差那百八十两银子,不可能因小失大。
陈明一路来到益州,在路上所见所闻,表面看似平民百姓丰衣足食,实则虚之,就从这些守卫就可以看出,刘璋军纪已经败坏!
难怪在历史上被刘备区区几万人打的投降,掌握如此关隘险地,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即便是张松有贡献地图,标注兵力粮草,如果刘璋真的能让军民一心,只怕刘备来到益州,只能有去无回!
家丁看到陈明如此“懂事”后,嘴里止不住笑意:“还请稍等片刻,我这就快步前去通知我家老爷”
陈明轻笑一声:“那就有劳这位小哥!”
家丁走后,桃李忍不住问道:“老爷,为什么我们一路走来,您对这些守卫家丁都如此客气?”
看着一副义气填膺的桃李,陈明也是笑了一下说道:“人在外,无依无靠,小心无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