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想出来的解决之道?”方玄带着七分惊讶三分不可置信,当然还有九十分的欣喜。
自己的徒儿当真天纵奇才,这种法子也能想得出。
欣喜的方玄迫不及待的拿起桌子上的毛笔,开始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
一炷香的时间,宣纸上就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方玄拿起纸,忍不住高声诵读,越读越欢喜。
“就是这样,识文断字,一眼可见其意,不用费心琢磨,我寒门子弟,又添一助力。”
方玄激动的抓住纪衡的手臂道:“衡儿,只此一事,你足以流传千古。”
纪衡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师尊,我这符号不止这两种,还有其他的呢。”
“咱们文化,源远流长,只有区区两种符号怎么把所有的情感都表达完整.”
纪衡的话,让方玄一下子冷静下来:“还有?”
看来我当初在秭归收衡儿为徒,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只此一徒,我方玄足以垂名竹帛矣。
于是,在自己师尊惊讶的表情下,纪衡拿过毛笔,在上面把其他标点符号列了出来。
“,。?!、“”《》:”
“师尊除了前面的逗号跟句号以外,‘?’这个叫问号,表示疑问。”
“像为之奈何?咱们就可以用这个问号。”
“而'!'叫感叹号,我用它来表示惊讶,震惊的情绪。”
听着自己徒儿的介绍,方玄如获至宝,他小心的捧起这张纸,仿佛有千斤之重。
“从今日起,我法家又得一至宝,法治之路再进一步矣!”
就在方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纪衡毫不留情的打断了自己师尊的思路。
“师尊,你不是说那些老学究不让用吗?”
方玄的美梦立马破碎,并深深的叹了口气:“你说的对,那些人念叨着:圣人经典,不可妄自篡改,否则有冒犯圣人之意。”
“衡儿,你说如此利国利民之事,为何他们都不愿意去做?”
“读书人多了,国家自然强盛,咱们对妖蛮的实力也会增强,那百姓自然会过的更好。”
“这些人难道不明白这些道理吗?”
纪衡心知肚明,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他不是看不破,而是被时代的乌云罩住了两眼。
“师尊,世家弟子因何而强盛?”纪衡微微叹息。
方玄宛然一笑,“你倒考校起为师来了。”
“这世家弟子,当然是以诗书传家,因读书而兴盛。”
“你看朝堂之上那些武将,哪个不是在家里逼孩子们读书识字。”
“就像赤血关的呼延将军,自己虽然大字不识一个,连奏折都写不好,可家里的子侄辈哪个不是被他赶去国子监读书识字。”
“民间里常说穷文富武,可这武的尽头,何尝不是文呢?”
“师尊,有道是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若是你,你肯把这通天的利器拱手让于他人?”纪衡眼神直勾勾的盯着自己的师尊:“天下就这么大,朝堂之上的官位也就这么一点。”
“多一人读书,自己占据着官位的概率就小上一分。”
“若是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可以无师自通,那少了这么一份香火情的世家,又何以立足?”
方玄一怔,被自己徒弟的话震得三观崩塌。
这个角度是他从未设想过的,往日那些世家大族敝帚自珍,他倒也觉得正常,毕竟祖宗之物怎可轻易示人。
或是为了维持自家超然的地位,不愿贡献倒也理解。
可是在全天下大是大非的面前,那些人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固守己见。
这是方玄无法理解的,毕竟朝中大臣也好,世家大族也罢,这么多年在妖蛮之战中不知道牺牲了多少子弟。
“衡儿,你说的虽有些道理,可你却不知道。”方玄拍了拍徒儿的肩膀:“正因为有这些世家大族,咱们燕国才能在这么多次的妖蛮进攻中存活下来。”
“你可知咱们燕国的剧家?”
纪衡茫然的看着师尊:“哪个剧家?”
突然纪衡灵光一闪,燕国,剧姓。
“可是剧辛剧圣的剧家?”
方玄点了点头,“自剧圣传下剧家以来,剧家世世代代均以守护燕国为己任,近千年来,七国之战虽以平息,可人妖之间的战火,从未熄灭。”
“此代剧家更是只有二子留下一名嫡子,其余尽皆命丧妖蛮嘴下。”
“一门十三口,只有一名男丁。”
纪衡摇摇头,“师尊,这其实并不冲突。”
“维护燕国不被妖蛮入侵,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若是妖蛮入侵,那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世家大族。”
“妖蛮是不会允许这些人存在的,所以抵抗妖蛮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况且,这天下不止他剧家一家命丧妖口。”
“我所在的秭归县,一家男丁皆从军战死沙场的比比皆是。”
“单单我们村,就有十几户失独老人,若不是靠着村中的几亩薄田,早就饿死。”
方玄不愧是从百姓中崛起的法家大儒,对于自己徒弟的争辩他并没有呵斥,反而是仔细开始思考自己徒弟的话。
想着想着,他竟然愣住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徒弟的话并没有什么漏洞。
“衡儿,若是按你的说法,天下岂不是都是一个利字,难道就没有舍身而忘利者?”
纪衡嘿嘿一笑,“师尊你不就是,铁面无私方大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方玄笑着拍了下纪衡的脑袋:“还哄骗起为师来了。”
“徒儿哪里哄骗了。”纪衡故作委屈:“师尊做的事,难道不是为了天下百姓,难道还有其他利可图?”
方玄一脸严肃的看着纪衡:“刚刚上面那些话,可不要传到外面去。”
随即方玄又唉声叹气道:“空有宝山在手,而不能用,实在是苦也。”
纪衡明白自己师尊的想法,灵机一动,“师尊,何不找王上试试?”
“民间传闻王上惧怕师尊,若是师尊向王上提倡,在奏折中启用这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