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直播嫡公主称帝,陛下请退位!
  4. 第81章 昭文书报(2)
设置

第81章 昭文书报(2)(1 / 1)


【惠帝时期已经有雕版印刷,但是技术不够成熟,民间更喜欢字迹、排版都更加精美的抄录本。

抄录本的弊端显而易见,无法大规模生产传播。

然而,朝廷内刊和《文心报》需要大规模且尽可能迅速地被传播。

推广雕版印刷,并在应用中实现技术升级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朱宣伊一方面为两份报刊的发行聚集了大量精通雕版的工匠;一方面设立任何人都可以参评的“鲁班奖”,鼓励全国各行各业的工匠在实践中总结和创新革新技术。

“鲁班奖”的设立极大鼓励了当时的工匠。

尤其是一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平民获得了第一届“鲁班奖”,不仅获得朝廷发放的大额奖金,实现买房买地的生活跃迁,而且被史官写入国史。

举国上下掀起总结创新的狂潮。

日复一日重复着的工作不再枯燥无味,工匠们在干活的时候,开始思考,这样做有什么弊端,有什么方法能够改进?】

我们听错了吗——不少百姓尤其是工匠如是想。

一个平民获得了“鲁班奖”。

有钱,有名,且名留青史。

这毫无疑问光宗耀祖了!

“活字印刷术......”一个老道娴熟的雕版工匠细品这几个字,很快就琢磨出活字印刷大概是怎么回事,他不由叹道,“也不是特别难的创新,怎么以前就没人做呢?”

如今天幕一提,工匠肯定争着抢着做这个“活字印刷术”,人人都想获得“鲁班奖”。

这位老工匠却没有这个心思。

他干了一辈子的雕版活,自认技艺高超,在这一行也算圆满,可今日听见“总结、创新、技术改进”这几个词,醍醐灌顶的同时,又因惭愧而嗟叹。

学徒看见师傅在叹气,关切地问:“师傅,您怎么了?”

老工匠看向这个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怅然中带着希冀:“你遇上了好时候啊!好徒儿,记住这几个字——总结、创新、技术改进。”

学徒认真地点点头。

对“鲁班奖”,除却与所有人一样的对名利的憧憬向往,这位学徒还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如星火一般正在燃烧的让他感到激动昂扬的感受——

谁说只有读书人才能留名青史?

谁说只有官吏才对国家有用?

看哪!

微末如我,一个小小的工匠,也能凭自己的手艺改变国家,改变很多很多人的生活。

大胤不仅是陛下的大胤、官吏的大胤、豪绅的大胤,也是工匠、农民、商人的大胤。

宣伊陛下看见了我们,用“鲁班奖”告诉我们,我们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所做之事也是于国有用、值得铭记的。

她用“鲁班奖”鼓励我们,在用以谋生的、重复枯燥的工作中思考、发现、创新吧——为了自己,也为了大胤。

想着想着,学徒哭了。

被人看见、被人重视的感觉,真好。

【开明元年夏,苏泊、曾还春、礼部尚书联名上书取消书籍税。

为了进一步获得文人支持,为了兴盛大胤的文教,朱宣伊同意了这个建议。

文化传播的紧迫现实需要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又反过来助推文化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税的取消、《文心报》的出现,给大胤的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

《洛京月报》《民生》《问法》等报刊杂志喷涌而出,经济较为发达的州推出了自己的报刊,文人墨客热衷投稿出书,一稿成名者不在少数。

其中《问法》覆盖面极广,被强制要求普及到县级。

它因宣伊陛下以法治国的理念而生,集普法和司法指导功能于一身。

《问法》的主办方是大理寺,协办方有刑部和御史台。

它刊登的内容包括律法条文的原文和解释、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包括民事、刑事,包括反腐败反黑恶的真实案例。

最初是一个季度一期,到昭文后期演变为一月一期。

次年春天,还会将上一年度的内容汇总成书。

不过,古代交通不便,没有我们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物流体系,像易青轶的老家金谣县那种地方,要过两到三个月才能收到最新的《问法》——毕竟不能为了送它,搞八百里加急,这没有必要。】

运送时间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视频播出至今,朱宣伊只能在青橘的言语中猜测后世繁荣盛景。她真想亲眼见一见青橘口中后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物流体系”,不过,大概此生无缘了吧!

驱散掉一些小小的遗憾,朱宣伊又想:大胤分为十二道,道下为州,州下为县。如东部富庶之道、州完全可以刊行自己的报刊。但,刊行报刊必须得到上级官府的允许。

该控制的东西还是要控制。

《文心报》才刚起步,这些事情慢慢来吧。

确定方向后,朱宣伊继续听青橘讲述。

【话说,易青轶辞官回到老家金谣县后,向中央申请了专项资金——类似于现在的扶贫专项资金。

他与本地县衙合作发行了《瞭望金谣》。

这份报纸两个月发行一次,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当地官府为民做了什么事、街头巷尾有什么趣事、本县的司法案例、诗文,还有健康知识、谜题。

在易青轶的多举措努力下,金谣县治安更好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读书认字的人多了,科举考中进士的也多了。

景帝时的大理寺卿卓思茹就是来自金谣县。】

许多臣子酸了。

他们在职时都不一定能从中央要到钱,易青轶都回到偏僻的金谣县,还能从中央要到钱。

钱怎么要的?

大概是写了一封信给陛下或者宰相吧!

没有记错的话,易青轶回到金谣县后,教化乡里、宣扬律法、自学医术、发行报刊,每一件都不是易事,偏偏他都做成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感觉易青轶的精力是无限的?

的确是能臣,可惜被他那个糟心儿子拖累了。

【很多人功成名就后都会回馈乡里。

比如,出身湖陵的孝慈皇后王清然,她在湖陵开办女学,设立助学金,帮助女孩们求学习武,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蔡柏溪和蔡恬;出身鸣州的孟文箬在当上工部尚书后,重修了银苔道观,并给鸣州百姓修桥修路;钟灵韵是孤女,她死后将自己的家财都捐给了收养孤儿的慈育院。】

被提及的王太后、蔡柏溪、蔡恬、孟文箬、钟灵韵表示,这些都是应该的。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