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强秦和奠定基础并不是夸张,除却军功爵制度,他为了削弱贵族势力,还弄出来县的概念。
始皇帝后来推行郡县制自然不会是凭空冒出来的,从秦献公时就有了县这个概念,只不过当时只是在边境军防重地设置了四个,但等到商鞅时,是在全国普遍推行,有人说是30多个,有人说是40多个。
具体的数目不知晓,但按照当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如此多的县数量,基本上已经是将中央和地方联系起来。
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不用我来普及,后来始皇帝给它定性,后续封建王朝虽然也有修改,但内核也是这一套,足以体现商鞅的前瞻和能力。】
这话他们无从辩驳,毕竟后面虽然有了许多的限制和细枝末节,但终究还是郡县制那一套。
至于倒退搞分封的,不是皇帝的刀还没磨好,就是王朝直接玩完。
不过好在这人是商鞅,他们用点大佬外加老祖宗的东西不丢人。
现在皇帝都还抄后面子孙的东西呢,这么一想,立马那点子变扭全部消失,还想着天幕说快一点,多说点后世的改革,看看能不能适用他们现在。
哪怕时代不对应,挑挑拣拣总归能找到点能用的东西。
【在经济领域秦国没有制定统一的度量衡,这对国家的税收极不利。
商鞅制定了统一的斗桶、权衡和丈尺,始皇大大后来统一度量衡时期的方升,和商鞅时期的误差居然在1%之内,人家颁布的法令可以用那么久,确实服气啊。
度量衡这个东西,夸奖一下当初始皇帝统一的魄力和耐心,只要想到现在收一份资料都收不齐,始皇帝居然能把全天下的度量衡都统一,就忍不住夸奖。
(PS:一个深受各种不同充电转接头其害的打工人。)】
刘彻:“不就是想夸始皇帝嘛,绕这么大弯子干什么?不过,充电转接头又是什么?”
卫青:“……”
我哪里知道?
他们算是明白了,这就是对商鞅的表扬大会,顺带听天幕夸夸始皇帝,其他的别多问,专心听着就好。
实在听不下去,不是手边还有工作能干嘛,完全没有闲着的功夫。
【商鞅的历史功劳是伟大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商鞅的结局如何,他的变法是成功的。
而且许多人在一个问题上变法都极其困难,可是商鞅却是对整个秦国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一遍调整,并不单单只是政治和经济,社会风气风俗都涉及到了。
比如著名的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在商鞅眼里是落后的风气。
虽然人家是从国家税收、人口这些方面考虑,但考虑的方向是对的啊。
而且不要单单盯着百姓,还要想到贵族,一群贵族没想到他们一退再退,商鞅那是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满足,得寸进尺啊。
现在居然连生活的习惯都要改变,分户分家对于贵族的影响其实更大。】
可不是嘛,百姓不分家一方面是思想习惯,另一方面是要多出税钱,后面能折腾到连这样的税钱都成为百姓的坎,也是朝廷的不作为和腐败。
贵族可就不一样了啊,他们不缺那点子税,但人要是分户了,总归不利于团结一心的啊。
【宗亲贵戚又坐不住了啊,就派了赵良为代表去找商鞅,两人开始有来有往的说起来。
赵良那是从诋毁到劝说,再到威胁,商鞅心中自然愤怒,但愤怒的是这么多年了,新法在秦国的成效长了眼睛的都看到,可还是如此多的人诋毁。
而且赵良的威胁没有夸张,他出行都需要很多的护卫,少一个都不会随意出门,从太子到百姓对他的感观都是极差,日后后果如何他自然有所预料。
旧贵族的势力被他削弱许多,现在只不过是蛰伏起来,等待撕咬他的时间。
可商鞅终究是商鞅,谁都无法阻挡他变法的脚步,连秦孝公都挡住了压力,哪怕中间有过动摇,但起码在变法这条路上,结果就是秦孝公还是支持他的。
有如此好的条件,商鞅并不会因为旧贵族的威胁停止前进的脚步,从变法开始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
【秦国的军力和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在公元前340年,秦孝公允许商鞅领军出兵魏国的提议。
这一战直接把魏国以往的国立资本给干完了,原先占领的河西之地交还给秦国,还得迁都到大梁。
魏惠王想起来公孙座的话,可这时候为时已晚,魏国的颓势已经挽回不来。
秦国自此气势更盛,但不久,秦孝公死去,公子驷上位,旧贵族的反扑到了。】
魏国的遭遇除了不甘心的魏国人谁都没放在心上,可商鞅接下来的结局却是众所周知,以至于生出不忍来。
【在位二十四年的秦孝公去世,商鞅的结局也终于到来,好似所有人的改革家都是如此。
商鞅自知和秦惠文王没有交情,甚至是交恶,所以决定辞退官职告老还乡。
毕竟,他的夙愿已经实现了。
只不过,别人又怎么会愿意放过他呢?
当时被商鞅惩罚施刑的太子老师还没死,鼓动着秦惠文王百姓只知商鞅,您父亲在的时候还好,新君如何抵挡得住商鞅的名气呢?
秦惠文王到底是心胸狭隘还是想要稳住贵族不去猜测,他下令追捕商鞅,而商鞅呢,说来也是命运捉弄,失败在了他亲自颁发的法令下。
秦国实行户籍制和什伍连坐法,商鞅没有官文是连客栈都无法住的,只能流落荒野,他自己都唏嘘。
风餐露宿的商鞅居然又回到了魏国,魏国被商鞅直接打残了自然不可能收留又把人赶走。
商鞅也十分恼怒,回到封地的商鞅聚集兵力袭击郑国。
郑国:我惹谁了啊?
秦惠文王自然无法容忍这等行为,商鞅那点子兵力也没什么用。
商鞅最后死去尸体都免不了被车裂的结局,最后全家更是都没有逃脱。
秦惠文王处置商鞅的时候手段极其残酷,可有趣的是,他没有废除商鞅的法令,没有倒行逆施,继续执行新法,默默发展秦国,逐步的向东扩张。
……也算是唯一的安慰吧,变法的结局里,苦中作乐一点来说,商鞅还是幸运的。
毕竟他的变法达成了目的,他的新法被延续,秦国后来真的统一了六国。
只不过商鞅,只要秦孝公一死,注定逃不了死亡的结局。】
百姓也不敢再说话,他们本来就注重死后尸身这些事情,听到商鞅的结局都有些害怕和同情。
可不少主张变法的人全部都能理解,甚至于知晓商鞅的死局,他们居然还有羡慕的心理。
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生的抱负比什么都重要。
商鞅虽死,可他一生的夙愿实现了,秦孝公对他的支持,秦国的强大,新法的永存,都是他们这些人一生的追求。
某个时空里,秦孝公面露尴尬和不忍,安抚着还年轻的商鞅,“寡人定会保商君安然无恙,哪怕是身后事,也会安排妥当。”
他儿子也不能直接处置了啊,秦孝公这会儿正帮着自家儿子处理尾巴。
商鞅心中不可能没有波澜,在封地还敢起兵自然是有活下去的念头,可听到太子驷在他死后居然还是推崇新法,那股复杂真是难以言喻。
看着努力给太子驷赔罪的国君,商鞅忍不住笑了。
他很感激王上对他的支持,无论如何,秦国终究是叫他的理念得到了施展。
王上也是真的支持到底了。
“王上不用说那么多,还是谈谈新法的事情吧,本来的那些担忧倒是多余了,鞅只望,秦国能强盛。”
至于其他,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到死的时候再说吧,大不了到时候王上死的时候主动陪葬算了,他就不信太子驷还有那些宗亲贵戚还敢掘坟。
秦孝公:???
你倒是下狠心了,寡人是真的怕有那不知深浅的。
要是对你的仇恨过于强大,牵连到我怎么办?
不过现在的秦孝公自然不知晓他的好臣子的想法,一脸的感动,“商君大量,一心为国,寡人必定叫太子日日习商君理念,叫他知晓商君对大秦的贡献。”
商鞅没有反驳,这东西…还是陪葬吧。
【商鞅为秦国带来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乃至于后来秦国统一了有许多政策都还没有出现改变。
商鞅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整体的机器,士工农商全部都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他不需要他们有思想,秦国的生机蓬勃,但秦国黔首的生活和心理算不得多么幸福。
商鞅显然是赞成愚民政策,在秦国周围还有对手的时候确实需要这样一股气势,可等到后来秦国统一有些东西就不适合了。
不过那会儿都那么多年,这个锅也不必隔空扣到商鞅身上,他也没叫百年时间的秦国都没有改革家了啊。】
秦始皇时期的臣子:“……”
有被内涵到,知道要改,这不是逐步进行嘛,又不是今天要修改就能把所有方案都拿出来,还要针对不同地方做出调整。
也把我们当当人吧!
【但,商鞅的改革缺陷也不能忽视,主张和批判的声音从来都没有消亡过,商鞅的政治风格被评价为‘刻薄少恩’不是没有依据的。
秦汉距离的时代太过遥远,又没有纸的记载,许多记载都看不到,可是从已经有的数据也能窥见当时法治的剥削和严苛。
商鞅的赋税改革将田亩征税改为人头税,加重徭役和兵役的负担,在《商君书》当中明确的将此种目的记载下来。
根据秦国的赋税计算,收取的实物剥削占据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劳役至少占据百姓劳动时间的七分之一,零零总总下来,农民劳动量创造的收入国家的赋税需要收取五分之四。
这个占比来说,富国的目的肯定是达到了,但百姓的日子是绝对不好过的。
商鞅在政治上有着一份独,后来的变法说实话都会夹杂着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所发,但到商鞅这里,每次的主角都是他,想要找到除了秦孝公的同盟都十分困难。
朝廷之中,哪怕是支持变法的,商鞅照旧不手软的把人贬到边关去,这份独也是叫人惊奇。】
朝堂之上避免不了有点交情,哪怕不是结党营私,但也不至于连还有的痕迹都没有。
据说有个赵良和商鞅的关系还不错,但人家也是宗室贵戚派来和他摊牌的代表,利益面前,这种利益分割,很难再谈情谊。
【除此之外,秦国内部是没有任何娱乐的,起码在商鞅的理念当中,百姓是不提倡任何放松娱乐的。
反正你只要睡觉生孩子,起床干活就行了,其他的都是次要,这完全是没把百姓当成有意识的人看。
而且实话实说,一直到秦国灭亡,秦律的严苛都没有多少改善,百姓不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哪怕是机器也得时不时的检修。
长期的压榨和沉默中,所以等到统一不久才会爆发出那么强烈的反抗声音。】
更确切的来说像是麻木的人,没有什么灵魂,想要在秦国听到什么欢歌笑语都是稀罕事,连坐制度更是叫他们时时刻刻都担惊受怕。
毕竟要是路上偶然遇到的一个人都可能连累自己受罚或是交钱,那么战战兢兢的心理就很能理解了。
可是,如果不把控一切,好像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在短时间内把全国上下都拧成一根绳,好坏都有,后人无力评价。
【治国嘛,总归是要有取舍。
所以,有人评价他“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也有人批判他“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嘴巴长在人的身上,如何说都是大家的自由。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法学大家和革命家,商鞅是成功的。
他的理念流传,他的名字传世,他的思想成就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