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和曹魏真是把对方都看作是眼中钉,诸葛亮这边暂停下来,曹魏那边就主动起来。
建兴七年,魏国再次攻打蜀国,但一再被蜀汉压制住,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等到建兴八年,曹魏这边火气打的压不住,正好魏明帝也想要来一场反客为主,便下令大军进攻蜀国,诸葛亮这边自然应战,同样集结大军。
但魏国这次不得天时地利,进攻汉中的途中直接遇到一个月的大雨,山洪暴发直接把大军困在原地无法前进。
蜀中地势险要,魏国士兵都开始出现体力不支、水土不服,好在魏国现在不是一群愣子,后面的大臣和皇帝都有心撤回大军。
魏明帝顺水推舟,当作被臣子劝动,下令大军提前班师回朝,可诸葛亮意识到这是他的机会啊,不可能叫魏军说走就走。】
曹操只是觉得他家这运道有点差啊。不过好在不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子孙,要是强行命令水土不服的士兵强攻蜀地,他会更加生气。
【魏军的前锋先一步出发然后被蜀中的百姓看到打了小报告,咱们丞相工作做得到位啊,百姓一个个都很热心家国之事。
要不是援军来得及时,魏军的夏侯霸差点折在那。】
夏侯渊:我儿子?好在没现在就听到儿子的死讯。
【此时蜀国迎来了整个战争的大势,局面一片大好,各方进军都顺利,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接连攻下两座城池。
第三次北伐告一段落,这一次虽不尽如意,但蜀国迎来了北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咱们丞相却是只感到紧迫,他只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这场胜利太小。】
好…谦虚的说法啊。
其实众人更想说的是:好前奏的说法,有一种浓浓装腔作势的味道。
但想到这个想法出自诸葛亮,又没有生气的底气。
【但第三次北伐胜利给第四次打下良好基础,起码那些碎嘴子都被堵住了。
在下一次之前,诸葛亮决定要吸取之前的教训,前面好几次都有粮食运输跟不上的原因,所以他要先把这个实地困难因素解决掉。
据说咱们丞相做出来木牛的运输工具,能够在蜀地大量快速的运输粮食,可惜咱们现在已经失传,也不知道丞相做出来的成品到底是什么样。
一切就绪,建兴九年的春天,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开始。】
三国真就是战争不断,还不是什么小打小闹。
难怪统一才是天下永远的趋势,再如何也不至于如此频繁的摩擦用兵。
【这一次正好魏国曹真重病,领兵之人乃司马懿,而且前面都是魏蜀交战,这一次却是连东吴都被卷了进来。
诸葛亮亲自率军围攻岐山,大破郭淮、费曜二人军队,还顺势收割了一波田野小麦,但没料到的是,在这里司马懿和诸葛亮就撞了个正着。
这一次或许是最接近胜利的一次,曹真病逝,天水已失,而诸葛亮这一次养精蓄锐,兵甲粮草丰富,他算准时机,率主力从天水出战,准备和魏军决一死战。
司马懿我虽然骂他,但都是把他分裂成两段人生来看。
这会儿的司马懿闭门不出拒不迎战,哪怕诸葛亮送巾帼妇人的饰品,也无法激怒他出兵。
诸葛亮知晓无法将司马懿激出来,便分兵屯田,显然就是要打长久战。
两人都是心智卓绝者,但架不住魏国这边一群脑袋空空的大老粗,被诸葛亮激怒不止,还开始看不起自家这边的主帅。
司马懿无法只能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不然等哪个脑子坏掉四肢发达的武将做出什么无可挽回的败局,还不如他亲自来。】
已经被送下去的司马懿可听不到天幕的话,但其他已经违背誓言的能听到。
林书对司马懿就是两种割裂的情感,只要洛水那一段之前,那就是无双人才,但之后那就是司马老贼。
诸葛亮认真听着,一切都按照他的设想发展,无论司马懿是主动出兵还是被内部声音裹挟出兵,他都已经达成目的——交战。
那为什么还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