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在李星云和不良帅二人进去后便轰然合上,将众人皆是关在外面。
诸侯们看着有些神气的李茂贞,心中既羡慕又不服,羡慕的是他凭借自己妹妹的关系得到了天子的信任,与天子在一条船上,不服的是岐国的势力在诸侯国之间本来并不算强大,而各路诸侯自己也不是没有貌美的妹妹和女儿.....
正在闭目养神的李茂贞感受着众人的目光,心中也有些得意起来,这么多年了,他这个岐王终于重新威风起来了。
……
“看来,你很熟悉这里。”看着袁天罡像是故地重游般轻松地打开了此地的照明机关,他有些好奇。
“臣从不知此地在何处,只是此处格局当年是臣亲自定下的。”袁天罡呵呵笑了两声,脚步轻快,似乎心情很好。
“他们,便是当年建造此处的不良人?”李星云注意到两侧成百上千具干枯的尸体,语气有些不忍,单单是为了这龙泉宝藏,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失去了性命。
“陛下放心,臣当年已经将他们的姓名逐一记下,朝廷会照拂他们的家人和后代。”袁天罡自然知晓太宗皇帝爱民如子,定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此时并无他人在场,李星云并未纠正袁天罡对自己的称呼,他微微叹了口气,“一将功成万骨皆枯,帝王谈笑间,一言倾天下,更是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笑谈之中是数不尽的丰功伟绩,也是数不尽的白骨皑皑。”
“陛下仁德,如今的百姓仍在惦念着您的恩德,无不感怀贞观之治啊。”袁天罡紧随在李星云身后,语气中充满了恭敬,他心中又何尝不怀念那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
“陛下当年曾将百姓比作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天下正是缺少了您这样一位以人为本的圣明君主啊。”
李星云笑着摇了摇头,并未回应袁天罡的恭维。
“呵呵,陛下可知若您没有穿越而来,您这后代子孙会如何说?”袁天罡的笑声中有些许感慨。
李星云偏头看向他,有一些好奇。
“自打李星云出生以来,臣便一直关注着他,甚至可以说,臣是这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
“若今日在这里的是原来那位殿下,他一定会和臣说:‘这世间无不死之人,更无不衰之国,可若是这天下辈出的能人都如你一般,一活百年,抓着这已逝之势,不顾已失民心,妄图星火燎原,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呢?’”
“他一定会告诉臣道法自然,让臣收手。”
袁天罡微微叹了口气,其中既有无奈也有心酸。
李星云轻轻拍了拍这位三百年老臣的肩膀,也是有些感慨,“看来我的这位后人与我一点都不像啊,呵呵。”
“星星之火,未必不能燎原,再造已逝之势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至于这失去的民心,重新拿回来不就好了?”
“这天下是打出来的,不是上天送来的。”
“太平盛世当可无为,可若是生逢乱世,作为我李家子孙,他有责任去还这天下一个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这乱世中,牺牲自己理想的,又何止他一人。”
“我并不同意他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也许,是他还太年轻了。”李星云摇了摇头。
“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天意究竟如何?”
“我猜,你一定不惜一切,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进可以入世拯救黎民,退可以再无后顾之忧地闲云野鹤吧。”看着怔怔出神的袁天罡,李星云轻轻笑道。
是啊,若按照他原本的谋划,此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了,他会用他的生命让李星云不得不入局,用这三百年的努力为他谋得一线生机。
“三百多年,多谢你了,袁天罡。”李星云的语气真挚而又柔和,像是在对一位挚友说话般。
面具下那张脸缓缓流淌着两行浊泪,士为知己者死,而眼前这位被誉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正是这天下最能赏识他的皇帝。
“臣一心向唐,愿为陛下肝脑涂地。”他跪倒在李星云身边,向来沧桑冰冷的语气中此时充斥着激动与颤抖。
李星云将袁天罡缓缓扶起,心中对这位老臣也是充满了尊敬。
“我说了,你袁天罡,是大唐的荣耀。”
李星云继续向台上走去,“继续陪我聊聊吧,聊聊这三百年。”
袁天罡平复了下心情,“三百年光阴,京师长安到东都洛阳兴亡起伏,从鼓动杨广大兴师旅到造就贞观之治,从渭水之盟到大败突厥,废王立武到二圣临朝,谋天宝之乱到纵黄巢造反警示僖宗……臣,无不是为大唐。”
“这其中多少苦心,多少苦难,臣始终不曾停下脚步,却因为先前的殿下,踌躇了数十年。”袁天罡不敢隐瞒也不愿隐瞒,将所有事和盘托出。
“哟,我就说,原来当初杨广那么混账有你的功劳啊,呵呵呵。”并未在意袁天罡做出某些过激的事情,李星云有些调侃道,毕竟他的记忆只停留在他刚刚登基那一天,剩余的事情也已成过往。
他拿起身边的一坛酒,亲自倒满了两碗,“三百年,累么?”他将一碗酒递给了袁天罡,并示意他坐下。
“谢陛下。”袁天罡内心有些感动,与太宗皇帝饮酒,这份荣幸可是整个大唐绝无仅有的。
“敬你三百年忠心!”李星云双手端起酒碗有些豪迈地对袁天罡笑了笑,仿佛此时二人不是君臣,而是挚友。
“敬大唐万岁!”袁天罡忍住内心的激动,与他效忠了三百年的君王碰了碰酒。
二人皆是一饮而尽,抚掌大笑起来,此刻,三百年的执着和孤苦,好似都在这杯酒中烟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