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林霄安慰她道。“房子那边布置好就能搬进去了,这边的房子退租,也能省下不少钱。”
“还不能搬。”陈娇娇打断了他的话。“刚装修好,屋子里味道挺大的,对身体不好。尤其是,小孩子抵抗力差,我可不想囡囡生病。”
仔细回想起来,囡囡自打出生到现在,除了偶尔闹肚子,还没生过病。陈娇娇希望她可以保持下去,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
林霄觉得她说的有些道理。“行,都听你的。”
陈娇娇的房东听说他们要再续租三个月,一张脸顿时笑成了花儿。
她的房子其实并不怎么抢手。
因为地段好,价格比周围的要高出很多。一般人,都不会想要租她的房子。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她当然希望他们可以长租。
“怎么就续三个月?”房东收下钱的时候还不忘问一句。
陈娇娇笑着说道:“我那边的房子快装修好了,年前估计就搬过去了。”
“你在县城买房了?”房东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副不敢置信的模样。
陈娇娇并没跟她说自己是干什么的,平时大都也在家里带孩子。在房东眼里,她就是哪个大人物养着的金丝雀。
乍一听说她买房,她自然是不相信的。
陈娇娇没有过多的解释,抱着孩子学走路。
这个阶段是最累人的。
九个多月的娃,正是好动的时候,扶着东西就能站起来走两步。陈娇娇起初还怕她走得太早,对腿不好。后来见她一次能站很久,也没出现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便尝试着让她学步。
没有学步车,就只能大人多担待些。
小丫头正在劲头上,只要醒着就要学走路。
陈娇娇的腰都快废了。
偶尔张婶换她休息,也是累得够呛。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熬了两个月,小囡囡就已经能独立行走了。虽然不是特别稳,但起码不用一直弯着腰扶她。
囡囡十一个半月的时候,已经能满屋子跑了。
周围的邻居都啧啧称奇。
“这小丫头挺聪明的啊,这么早就学会走路了。”
“还会叫人呢。”
囡囡确实很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而且嘴巴还甜。看着路过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她都会热情的打招呼。
简单的叠词,她不到一岁就能灵活应用,时常逗得他们心花怒放。
陈娇娇为此,感到有些小骄傲。
不愧是她的闺女,真是厉害!
转眼间,到了腊月。
陈娇娇一家三口搬进了新房。
她斥巨资买回来一套液化气灶,火苗燃起的那一刻,她的心也跟着亮堂起来。
在新房里的第一顿饭,陈娇娇请了不少亲近的朋友过来。
称之为暖房。
老韩两口子加上小宇,三人拎着鸡蛋、米和菜籽油,寓意吃喝不愁。
余秀秀带来了一大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和一筐柿子,寓意事事如意、年年有余。
干妈季红送的是用来装饰的盆栽,绿意盎然的松柏,阳光向上的向日葵,意义非凡。
还有一直对她很照顾的红姐,送了她一台洗衣机。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外头做生意,前些时候回来探亲,捎带了这么个东西。我们平时不怎么用,想着你平时工作挺忙的,应该没多少时间做家务,就把它给你弄来了。”红姐讲起这台洗衣机的来历,神采飞扬,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她送的东西,既特别又实用。而且,还是市场上买不到的。
这么大一份人情,陈娇娇是欠定了。
陈娇娇看着眼前这台半自动的双滚筒洗衣机,惊讶地都说不出话来了。
尽管这款式老了点,功能也不怎么齐全,偶尔还得用手去整理,可比起用手搓,还是方便不少的。而且,像床单被套这样的大物件儿,用手搓的话得弄半天。有了这洗衣机,可是能节省不少的时间。而且,它还带了个甩干桶,洗完直接把水甩干,衣服干起来也快。
“红姐,你这份礼可是送到了我的心坎儿上!以后,我解放双手就全靠它了。”陈娇娇摸着上面熟悉的标志,爱不释手。
“能用的上就好。”红姐笑得眯起了眼睛。
陈娇娇让林霄帮忙一起抬到洗手间,指着一旁的水龙头道:“放这里,洗完衣服的脏水可以直接流进厕所,接干净的水倒进去也方便。”
当时装修的时候,她就规划好了,并提前预留了位置,如今真的派上了用场。
“我老婆就是聪明!”林霄趁着四下无人,偷偷地亲了她一口。
陈娇娇嗔了他一眼,回到厨房给大家准备午饭。
她重金买回来的液化气灶,瞬间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一拧开就有火苗?”
“用这个炒菜,可真方便,不用专门去捡柴回来生火。”
“还干净,不像土灶,风一吹,灰尘满天飞。”
“这东西贵不贵,在哪儿买的?”
大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打听。
陈娇娇一一给他们答疑解惑。
“这东西叫燃气灶,烧的是气,干净卫生。”
“这个灶目前只有沿海的部分地方在使用,造价也不便宜,大几千呢。而且,光一个灶还没办法使用,还得有液化气。”
她指了指灶台下的煤气罐。“这个东西,产量不高,我费了老大的劲儿才买到。”
“这一坛子气能用多久啊?”红姐觉得新奇,也想买一个试试。每天生火做饭,真的挺伤脑筋的。如果有这玩意儿,会轻松许多。
“省着点用,可以管半年呢。”陈娇娇将炒好的菜盛到碗里,摆成漂亮的形状。
“那还挺划算的!”
“娇娇,这些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季红不怎么开口,但每次开口都能问到点子上。
陈娇娇还是老一套的说辞。“在报纸上看到的啊。在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就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
这个答案有些敷衍,但至少能成功地应付过去。
为此,她还专门订阅了一年的宜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