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陆凛和李桂芬就开始忙活着渍酸菜了。
姜满月嫌躺着没劲,就坐在阴凉的地方看他们忙活。
隔壁的邻居看见了,还挺好奇的凑过来,“大姐,你们怎么这个时候渍酸菜?我们都秋天渍酸菜,到了冬天就可以吃了。”
李桂芬笑笑,“这不是我儿媳妇怀上了嘛,怀孕的人爱吃酸的,我就渍点酸菜,炒个肉炖个汤啥的都好下饭。”
邻居点点头表示理解,又跟他们互相认识了一下,就回家忙活家务去了。
这也是他们一家人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人,就住他们家隔壁,叫彭细花,她男人是团长,住在这里已经好几年了。
彭细花走后,也有几个邻居陆陆续续过来跟他们打了招呼,只不过大家好像都关系淡淡的,不像在云州,大院里的人都亲密得很。
姜满月心想可能是京市军区这边经常有工作调动,大院里的人都不是那种住了许多年的,所以看起来就不是很熟。
他们家刚来,也没必要非得跟在云州那样,跟所有人都打好关系,面上过得去就行了,以后住的时间长了,自然会处好的。
渍酸菜也不费什么事,李桂芬和陆凛很快就弄完了,等个半个多月就可以开吃了。
陆凛忙完渍酸菜的事,姜满月叫他赶紧去给家里打电报,跟苗向华他们说一声,他们现在搬到京市来了,顺便把自己怀孕的喜事告诉他们。
本来姜满月还打算暑假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回家住一段时间的,这下是没时间了,只能等过年再回去了。
电报寄出去以后,姜满月等了大概十天,才收到了家里的回信。
苗向华在信里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首先就是家里的两个嫂子都生了,两个都是男孩,家里又添了两个未来的劳动力。
其次就是队里的那几个知青,很快就要回城去了。
苗向华知道姜满月跟他们关系不错,还特意说了,是听大队长说上头来了指示,下乡的知青可以分批返城了,他们队里这几个知青都是高知识分子,是头一批可以返城的知青。
队里还说要搞什么承包制,以后的任务猪就归个人养,养到出栏的时候交公,达到标准斤两就合格,超出多少都折算成工分和粮食。
苗向华说家里第一个报名承包了两头猪,反正家里人多,上山打的猪草都够养两头猪的了,肯定不会不合格的。
姜满月看得直点头,现在已经是1976年了,政策会慢慢放宽,不再像以前一样,一个人头一只鸡,多养一只都算违反规定。
现在是任务猪归个人养,以后就是分产到户,连土地都归个人所有了。
估计到了明年,做小买卖的政策也会放开,街上就可以自己摆摊卖点吃食和小玩意儿了。
姜满月盘算着,过年她早点回家,给家里谋划一下做生意的事情。
家里那么一大家子人,还有那么多孩子,等他们长大了,正是出去深造的好机会,要是家里没钱,怎么供得起那么多孩子。
再说了,她有这种先见之明,当然是要说服娘家跟着她做生意的,她总不能看着别人都发财了,娘家人还在苦哈哈的种地吧。
想到这里,姜满月还想提前给家里人打个预防针,回了一封信,跟他们说了做生意的事情。
苗向华收到姜满月的这封信以后很重视,还专门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这信你们也都看过了,你们小妹说,京市那边已经有人开始自己做点小买卖了,咱们这边很快也可以开始做了,她说是赚钱的好机会,问咱们肯不肯干,她能借给咱们本钱。”
苗向华是很心动的,他们家人多,开销大,一年到头也存不下什么钱,而且那么多人也不能全去种地,要是真能做点小买卖挣钱,对他们家来说还真是挺不错的。
姜家几兄弟和几个儿媳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当然知道种地不容易,挣不到钱,而且小妹说了,挣到钱以后好好培养孩子,孩子有了出息,他们姜家就有指望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
就凭这一点,这几对小夫妻也想家里能多挣点钱,以后好好培养孩子们。
“你们小妹还说了,家里能干的生意她都给咱们想好了,咱家人吃苦耐劳是没得说的,咱可以做小饭馆,卖早点和中饭,艳玲和春红做衣服的手艺好,还可以做裁缝铺,反正只要你们肯干,肯定能挣到钱。”
苗向华说得全家人都很心动,只有姜长福一个人不同意。
“你说得倒是轻巧,这生意是那么好做的?咱家都是在地里刨食的人,哪会做生意?万一赔了,本钱咱都赔不起。”
姜长福是不同意家里做生意的,在他看来,只有好好种地才是硬道理,最起码不会亏钱。
做生意万一亏本了,家里根本就没钱赔,就算是女儿借的本钱,那也是要还的,家里本来日子就不好过,欠了钱就更是难过了。
苗向华不高兴的瞪了他一眼,“你懂个啥?那大城市的人都在做生意赚钱,满月说了,就得做先吃螃蟹的人才行,等人家都挣到钱了你再想去挣钱,哪还有你的份?”
姜长福还是不同意,他就觉得种地安稳,做生意不是他们这种乡下人能干的事。
苗向华翻了个白眼,“你个没脑筋的,听你的,全家种地能种出个啥来?以后孩子也跟着种地,祖祖辈辈都种地,永远没出息,只知道种地,永远当农民。”
姜长福不高兴的反驳,“当农民咋了?当农民光荣!种地是个正经营生,不管啥时候只要会种地就饿不死!”
苗向华白眼快翻上天了,“对对对,饿不死,也就是饿不死了,多余出一点都没有,孩子想吃个糕点都得眼巴巴的等着过年,你看看家里过得这是啥日子,不多挣点钱,你这一群孙子孙女咋上学?哪儿来的钱供他们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