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刀具对钢材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鱼头刀和刺身刀都需要高碳钢材来保证锋利程度,但这个世界的锻造技术水平有限,丁小波对李哥的打刀技术也不了解,一切只能随缘了。
李哥盯着图纸研究了老半天,不识字并没有妨碍这个男人对这些刀具的理解。
“丁老弟,你这刀我打了这么多年刀也是第一次看到,你告诉我,这些刀到底是用来干啥的?”
“我们丁家村祖传的解鱼刀,外边看不到。”
丁小波叮嘱道:“李哥,那两把细长的柳叶刃的刀身越硬越好,脆一点不怕,反正是用来切鱼肉的。”
“嗯,这几把刀难度不大,你给我三天时间,保准给你打出来。”李哥说完把图纸折起来,塞进了胸口处。
“李哥,我看你这地儿也不像是能打刀的啊?”丁石有些不放心。
“我在乡下有个打铁的铺子,我去那儿打。你们哥俩放心,这甬州城里,要说打刀,除了解老头子,我李祥谁也不服。”李祥的社牛,就连自夸都成了理所应当。
“李哥,我的刀就拜托给你了。那这定金咋收?”丁小波也没有纠结。
“咱哥俩有缘,啥定金不定金的,等刀打出来了再说不迟。”李祥又摆出一副别跟我谈钱的招牌架势。
屋里的女人听到这话立马就抱着孩子出来了,嘴上不好意思明说,但心里急得要命。
自家男人啥都好,就是对铜板没啥概念,还好之前刀铺生意就是简单试了试水,不然在城里把摊子给支棱起来,肯定最后得赔一大笔钱。
“那不行,做买卖就得有做买卖的规矩。”丁小波说着站起身从背囊里数了300文铜板交到女人手里。
“小兄弟,是不是给多了?”女人有些不好意思。
“嫂子,你这是对李哥的手艺没信心啊。”丁小波笑着调侃。
“小波,你这也太见外了,弄得我这当哥哥的脸上挂不住啊。”李祥红着脸蹲在地上吃饭。
“亲兄弟也得明算账不是?”丁小波有些可怜这个女人。
女人见男人没反对,马上转身乐呵呵地进屋了。
“你这几把刀,哥哥肯定给你好好打,你三天以后就来这儿取吧。你嫂子肯定在家。我到时候可能在外边,不好找。”李祥又叮嘱道。
“李哥不急,我啥时候来取还不一定,刀先寄放在你这里也行。”
把打刀的事儿敲定了之后,丁小波又坐下来跟李哥拉了会儿家常。
除了嫂子抱着的小儿子,李哥其实还有一个15岁的儿子和两个分别是8岁和6岁的女儿。大儿子在酒楼里当厨师学徒,两个女儿养在乡下的外婆家了。
在这太平年景里,穷人和富人唯一共同的爱好估计就是生小孩了。除了多子多福的社会风尚外,避孕难也是个重要因素。
在古代,避孕确实是个麻烦。因为没有操作简单又特别有效的手段,孩子越生越多也让很多深陷泥潭的穷苦人家无法翻身。
因为社会生产水平低下,没有好的就业环境,多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能够多赚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穷人越来越穷。
丁小波想着是不是可以用鱼胶来推广避孕。
可是仔细一想后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想要办成一件事儿,那么这件事儿最好能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能让人赚钱。
而说到赚钱,赚富人的钱肯定是首选,可在避孕这件事情上,富人压根就没有需求。
在家里,子孙满堂是对家族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在外面,这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且这鱼胶的使用体验,比前世的0.01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唯一靠谱的卖点就是防疫,可这卖点的操作难度非常得大。
别说是富人,就连穷人也没有避孕需求。
因为在古代,多子多福的传统思维定式也同样影响到了穷人,而想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放眼天下,唯一有避孕需求的估计只有青楼女子,虽然她们都是弱势群体,但这门生意真要做起来,同样很难。
除了推广起来不大不体面外,关键这鱼胶还得是男人来用,这就是个死局。
丁小波不敢聊太久,因为还得搭船回去,就起身跟李哥告别离开了。
之后,丁小波又去街上肉铺称了三条五花肉和两块猪板油。相对2-3文一斤的大米来说,10文左右一斤的猪肉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有些小奢侈的。
又买了点豆酥糖、芝麻糕和桃酥等甜食,还买了山葵等村里没有的东西,然后就跟丁石两人匆匆赶回码头。
渔获已经基本交易完毕,码头的船走了大半,就剩下几条摆渡船停靠在平台处。
看日头,丁小波估摸着应该是下午两点左右,已经开始退潮,河岸露出了一大截泥滩,好在可以在平台上直接登船,也就可以免去了脚踩泥滩的麻烦。
丁小波还以为一时半会儿会找不到那个叫小川的孩子,但他明显低估了10文钱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
周小川已经在码头平台上晒了好一会儿的太阳,写那些丁小波交代的东西,他花了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
之所以那么用心,除了丁小波的钱给得多外,主要还是因为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客户,他也想通过这份材料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可不只是个码头小混混而已。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周小川一手拿出几张从账本上撕下的黄纸,另一手朝丁小波摊开掌心。
“合作愉快。”丁小波说着把铜板放到周小川手上后,就接过了那几张折起来的纸塞到了自己怀里。
“你就不看看我写的啥?”周小川有些不满。
“上船之后再看。如果这次能让我满意,下次我还找你。”丁小波给了个口头承诺。
“这你大可放心,下次记得加钱。”周小川说完就马上跑开了。
“这小棺材,怎么看怎么不老实。”丁石原本上来就想给周小川一个后脑勺,却被他轻松躲开。
周小川在不远处停下,捡起一条半干的臭鱼就朝丁石扔了过来,丁石刚想捡起来扔回去,却发现他已经跑没影儿了。
两人找了一条回丁家村的船。船上已经有4个船客了,基本都带着大包小包,都是些米面和日用补给品之类的。
其中有两个男人丁小波认得,就主动打了招呼。这可让俩人有些意外,纷纷客套了几句后也就彼此无话了。
又等来了一个船客后,船家就发船了。退潮加顺风,船家预计一个多时辰就能回村。
丁石找了个不错的位置躺下了打盹,丁小波则靠着船舷从怀里掏出周小川的市场调查报告开始看起来。
周小川用木炭写的字是真不咋地,而且还有很多错别字,个别字词还得得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半天才能确定,再加上还有背面账目透过来的墨迹,更是加大了解读这份报告的难度。
看完这份不到千字的报告差不多花了丁小波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