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熠对于这次行动是否能成功其实一点儿都不担心,这个计策可不是他说出来的,而是军部的将领给他说出来的。
军部的方案可是很早之前就开始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完全靠自己分析各种局势,制定出来的最终方案。
这个和他印象中,李世民灭了突厥的过程几乎一模一样。
过程中有些变数也是应当的,毕竟自己来到这边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一点变数都没有,那更是说不过去。
相比于原本历史中的李世民和突厥,现在华夏军的战斗力更加强大。
而且他们损失大批的牛羊,包括一部分战马,现在的战斗力应该大损。
内部各部落之间相互矛盾冲突不断,又刚刚遭受了重大损失,再遭遇这么一场天灾这简直就是无解的。
据不可靠消息,突厥内部还产生了一场小型的瘟疫,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没有爆发成大型的瘟疫。
这场战斗只会比以往来的更快,赢得更快,更全面。
此刻,前线。
“一团的一营到三营,记得把他们除去北面所有的逃跑方位全部守好。”
苏雄正在仔细的安排着战场上的局势,规划着手里的20万士兵到底怎么用?
团就是10万人级别,一个团标准制度是10万人。
同样,一个团下面的一个营,就是1万人,安排3万人包围这座城,人数足够了。
“剩下四营到6营,你们直接绕开他们的支援士兵,从幽州直接出发,向北穿过山脉,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剩下的九营十营,联合二团的一营到八营,直接到北面拉好防线,包围每一个突厥的部落,收容每一匹牛羊。
同时在战争期间,管好你们手下的士兵,等到打完仗他们用军功兑换就行,别给我在战场上闹幺蛾子。”
这群士兵的坏毛病都是将领惯出来的,虽然没有后世的三项纪律,八项注意,但是有三光政策。
凡是对方的人口一个不落,全部抢光,凡是对方的物资,哪怕一克也不能给对方剩下,全部抢光,凡是短时间内无法占领又搬不走的,一律烧光。
这个政策如果是对自己人,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政策肯定也不同。
对自己人肯定有各项注意,但对外人可就没有那么多了。
这个时代,人口是最好的生产力,包括流水线上用工人的价格,可比添加一台机器便宜多了。
所有物资能够搬走的,肯定要搬走,目前的国内可是一穷二白,能够拿走填补军用的,就放在军队里使用。
不能用的放到市场上卖掉,不仅能换取额外的军费,还能够疯狂扩大市场的体量。
至于烧光,主要就是因为要给对方造成麻烦,建一座城镇可能需要三五年,但是烧光只需要一夜。
原因不多说,这样做有利就选择这样做。
颉力可汗发现外边有唐军的身影,立刻派人向唐军核实,可惜得到的回复是您拨打的用户正忙,请稍后再拨。
已读,不回,就主打的是一个高冷。
第一次是这样,等到第二次颉力可汗也直接明白过来,这本身就是唐军的士兵,他们既然出兵了,那么势必就不会善了。
这哪是什么忙啊?分明就是你们派出来的士兵,不回,就当我猜不出来?
于是按照唐军所设想的,颉利可汗直接传出了命令,让北方各部落南下支援王庭。
无论谁说,这个命令都没有错,如果率先被拿下了王庭,后面各个部落,就是不攻自破。
掌握了首都,那么命令,还知道是真是假吗?
所以他把士兵们调过来,协助自己的部落保卫王庭,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哪里能想到?刚刚遭遇了自然灾害,又打了一场仗的唐朝士兵。
居然还能抽出30万人!
同时守卫自己的疆土,抵御其他部落的进攻的同时,还能包围王庭,奇袭自己后方各部落。
在他的概念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这是唐朝历来都遵守的法则,现在城内有接近1万人,哪怕只有3000士兵,也得有3万人来,包围整座城池。
况且他们也清楚突厥这边,基本上都不会按照正常的人数来组成兵力。
1万人的部落里面,有男有女,能够拉起来的士兵足足有五千人。
哪怕少一些,也得4万多人,对面才敢包围自己。
再加上北方也有铺天盖地的士兵,几处加起来目测有30万。
如果在之前,还能勉强组织起来60万大军,但是现在最多40了。
因为战马赔出去了一批,一些女人自然就不能再上马打仗,毕竟二者之间的战斗力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不按人数估计,战斗力也至少折损了1/5,就算这次能够抵挡下来唐军的进攻,对于整个突厥来说也是伤筋动骨的。
颉利可汗这个时候大脑疯狂运转着,希望能获得一个好方法,既不让突厥伤筋动骨的保留下来,又能击退这一次的唐军。
看样子,这次唐军不灭掉东突厥,是不会罢休的,哪怕投降了,自己的小命也保不住。
如果自己被俘虏了,那么李世民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
“来人,告诉下面各部落,我们只需要抵挡五天,最多五天,唐军就会撤兵。
去把阿古朵叫来。赶紧让他去西突厥那边告诉一下,唐军调动大量士兵。
让他们趁机南下,给我来一出围魏救赵,能在风雪之中随意的行走,哪怕是加上了棉衣,应该也是北方的士兵。
按我们探子上次来报的消息,应该就二十几万的士兵才对。
除非他们把南方的士兵,调到北方来镇守,把北方的士兵调到更北方,去突袭我们。”
话到嘴边留三分,他非常清楚,既然这些人战斗力没有大打折扣,那么肯定是北方的士兵。
换而言之,那里守城的全是不适应北方气候的南方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