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大宋王朝。
庆历三年,初春时节。
宋仁宗赵祯坐在宝座上,凝视着殿内的范仲淹,声音庄重而坚定:
“范卿,朕欲封你为参知政事,希望你锐意进取,莫辜负朝廷的厚望!”
范仲淹穿着一袭朱色官服,立马跪地谢恩:
“陛下,臣愿竭尽所能,为朝廷效力,助陛下达成夙愿!”
恰逢此时,看到鲁讯为母亲忧愁的一幕,宋仁宗感动地说道:
“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必然是良善之人,此人可堪当重任!”
自打仁宗执政以来,一直提倡以仁孝治国,对待自己的母亲李宸妃,更是孝义动天。
起初,太后患有眼疾,每次吃药时,都需要专人的伺候。
仁宗暗中问询服药时间,便日日赶来给母亲问安。
一进清仁宫,仁宗就温声说道:
“皇儿给母后请安,由儿子来服侍您用药吧!”落在手上的动作,变得轻柔放缓,一再试探药的温度,唯恐母亲被烫着。
他眼中的关切之情,让一旁的宫女太监,都大为感动。
自此以后,仁宗的孝道,传至京城的街头巷尾。
眼下听闻仁宗大赞鲁讯的孝道,朝臣们都非常理解,殿内的孝子贤孙,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受到皇帝的恩典。
然而,富弼却连连摇头,摆手说道:
“此人的孝道很有限,不常伴母亲的左右,能尽几分孝道呢?”
蔡襄作为谏官,更是直言不讳:
“臣也认为,他的担忧只是不确定,能否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好不容易回到的母亲,没有在身边侍候,而是忙于自己的公务,匆匆一面没有更多意义!”
仁宗微皱起眉心,疑惑地问道:
“你们都是这样看待孝道吗?”
见殿内无人应答,仁宗继续说道:
“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看来不是没有孝子,而是朕的过失。朕要奖励这天下的大孝子,不仅给予名声、送上匾额,还要提供物质的奖励,以便让为臣之人,也能让父母双亲安度晚年!”
这份爱民如子的心,让朝臣们无不动容。
范仲淹立马建议道:
“在朝廷选拔官员的时候,优先选择有孝廉身份的人。如此一来,人人都秉持孝心,不仅是家族的福气,更可为大宋王朝的添福增运!”
仁宗深以为然,赞赏道:
“如此甚好,正如范爱卿所言,孝顺至极者,朕要委以重任!”
一时间,孝顺成为了一种风气,更是一种信仰和传承。
而宋仁宗也因此,博得仁孝之君的好名声,深受百姓的喜爱和尊敬。
……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寒风刺骨。
明成祖朱棣坐在御案前,正在听朝臣议事。
突然,一位侍卫匆匆走进大殿,紧急地报告:
“陛下,鞑靼的首领阿鲁台,亲自率军进犯边境之地。”
朱棣闻言,顿时眉头紧皱,起身看向众臣,声音如雷霆一般响彻大殿:
“朕欲亲征鞑靼,直捣阿鲁台的府邸!”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
毕竟皇帝已经六十二岁,万一路上有个闪失,岂不国祚不稳啊!
他们立即纷纷阻拦:
“大明不乏骁勇的将士,陛下何必御驾亲征呢?”
“陛下,此举太过冒险,他阿鲁台已经被收复了十二年,一直都相安无事,此次侵犯也是试探性的,想看看大明王朝的底线如何!”
“他们只会抢劫和闹事,对于打仗完全没有章法和策略,臣愿替陛下分忧,让阿鲁台彻底屈服!”
然而,谁说什么都没用,朱棣的目光坚定如铁,毫不动摇地说道:
“朕岂能任由他威胁,待到开春时节,朕的大军直逼鞑靼,定要荡平阿鲁台的和宁王府!”
众臣见劝阻无效,只得默默低头,心中充满担忧。
恰逢此时,看到鲁讯感叹北平的一幕,朱棣看得喜笑颜开,之前的愤怒,立马消散了一大半,笑道:
“此人与朕的想法,竟有几分相同之处,当初朕的燕王府,在北平的时候,没有这般喜欢北平,也觉得北平经济落后,是一个荒蛮之地。”
朱棣在北平倾注所有心血,对他而言,北平便是自己的福地,听闻别人赞赏北平,自然心生欢喜,不禁感慨道:
“可是,久而久之,朕竟然越来越喜欢这里,习惯了北平的一草一木。朕在哪,龙气便在哪,他鲁讯在哪,文化便在哪,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处吧!”
大臣们闻言,面面相觑,感觉有些跟不上陛下的思路,怎就把鲁讯抬高到如此高的地位?
然而,有人反应够快,立即附和道:
“那是因为陛下让大运河畅通,北平才旧貌换新颜的,去年陛下御奉天殿,彻底迁都至此。北平是因为陛下,方可成为龙脉之地,使得汉族文化得以延续!”
没等其他人缕清思路呢,朱棣大赞一声:
“说得好!正是朕让北平勃勃生机的,文人愿意聚集于此,正是因为朕的迁都!”脸上洋溢着得意的表情。
随即,他又微张着下巴,惊叹道:
“什么?途经十四个省?这是怎样的军队,能浩浩荡荡地行军二万五千里?两年的行军路程,那会需要多少辎重?粮草的后续补给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日行多少里路?”
“快拿来疆域舆图,看看瑞金往西,是怎样的地势?朕没有记错的话,那一带皆为山路,他们为何这般翻山越岭?”
此时的大殿,热闹非凡。
有人伫立原地,琢磨其中的关键之处,想要解答陛下的问题;也有人与旁边的人,相互窃窃私语,讨论心中的疑虑。
他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支队伍翻越十八座大山,跨过二十四条大河,甚至还翻雪山、过草地,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等舆图拿来时,朱棣也顾不上君臣之礼,立即让朝臣们凑近过来,研究一下这支队伍,行进的路线是怎样的。
倘若自己率领队伍,会走到哪里呢?又会坚持走多远呢?
自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平便被无尽的繁华所笼罩。
北平做大明王朝的京都后,朱棣最希望听到别人对他的褒赞之词。
然而,相比较而言,他更关心自己率领的队伍,与后世的红军,会相差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