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早在溥仪登基之初,陈独绣就开始讨伐袁大人,还因此被捕入狱。出狱后,他直奔岛国留学。
当时,各列强国正在酣战,无暇顾及华夏。
岛国趁机要与袁大人签下条约,试图从华夏得到实际利益,袁大人为了能当上皇帝,签署了城下之盟。
得知消息后,陈独绣愤怒地撕碎报纸。他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怒骂:
“这种丧国辱权的条约,他袁大头也敢签?简直就是冤大头!”
他决心回国倒袁,拯救濒临危亡的华夏。离开岛国之前,他决定先去拜访一名留学生。
华国四年,春末夏初的午后,岛国的樱花开始凋零。
在枣稻田大学的一块草坪上,留学生总会正在组织集会,主题是声讨袁大人、反对签订条约。
此次集会的主持人是高一寒,而演讲人正是李大招。
见师生越聚越多,高一寒把李大招拉到一旁,叮嘱道:
“时间差不多了,咱们开始吧!今天来的人比较杂,你嗓门大,先把台子稳住了!”
李大招是中等身材,棱角分明的国字脸,炯目明眸,配上粗重的浓眉,给人一种正义凛然的感觉。
他朝高一寒点点头,健步登上临时用书桌搭的台子,像个指挥家一般挥舞着双臂,醇厚的嗓音喊道:
“同胞们,同学们,大家听我说。”
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李大招举起拳头,高亢地说道:
“天发杀机,四方争战,岛国趁机,逼我夏宇。回望神州,仰天悲愤。既然到了国亡人死之际,再无投鼠忌器之顾虑,应有破釜沉舟之决心!”
他的声音悲壮而激昂,草坪上掌声雷动。
李大招感受到了满满的动力,猛地一挥手:
“同胞们,我呼吁!一切爱国青年,立即行动起来,我们一起回国,倒袁!”
几百名学生振臂高呼:“回国!倒袁!”
这时,陈独绣在一些同学的簇拥下,朝着草坪走来。
高一寒赶紧迎上去,对着大家大声宣布:
“同学们,‘讨袁军’秘书长章先生和陈独绣先生,也来参加我们的集会,大家欢迎!”
草坪上响起阵阵掌声,李大招立即从台子上跳下来,激动地询问章士招:
“章先生,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绣先生吗?”
陈独绣穿着粗布长衫,微笑颔首:“正是敝人。”
李大招的神情,突然变得有些拘谨。他深吸一口气,略显不自然地说道:
“难得陈先生过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您讨教一个问题,可以吗?”
陈独绣豪爽地摆摆手:“不必拘礼,请直言!”
言罢,两人避开人群,寻得一个僻静之处。
李大招向陈独绣拱手道:
“我想问问先生,你在文章中,提到当亡国奴,都比当腐朽朝廷的顺民强,是不是主张大家不要爱国?”
这个问题很尖锐,陈独绣想了想,认真地回应道:
“我问你,西方列强是靠什么瓜分我们?”
李大招脱口而出:“坚船利炮!”
陈独绣摇摇头,激动地说:
“不对!你说的那是战争。”
“列强瓜分我们,靠的是借债!一个没有生产力的国家,只能靠抵押,向外国借债来维持权力,这样的国家还能有什么指望?”
李大招大手在空中一挥,立马拔高嗓音说: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倒袁!推翻腐败的北洋政府,建设新的国家。”
陈独绣挑眉反问:
“光靠这些,就能救国家吗?”
“你推翻了宣统皇帝,来了袁大人,打倒了袁大人,还会有张大人、李大人。我们国家的问题,积重难返,不是靠更换掌权人,就能够解决的!”
李大招扶正一下眼镜,追问:
“难道我们除了当亡国奴,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陈独绣坚定地说:
“出路不是老路!我们只有找到一条新路,国家才不会亡!”
李大招好奇地问:“何谓老路?”
陈独绣皱紧眉心,沉思片刻后,直接回答:
“流民起义,推翻一个旧王朝,建立一个同样性质的新王朝,循环往复,这就是老路。”
“那何谓新路?”李大招紧追不舍。
陈独绣眼神瞬间暗淡下来,摇摇头:
“不知道,我正在找。我看过你写的文章,非常欣赏你的见识与才华。说实话,我今天过来,就是想见见你。”
李大招立即瞪大眼睛,惊讶地问:“您是专门来找我的?”
陈独绣斩钉截铁地说:
“没错!我马上就要回国了,我得找个愿意和我,一起为国家寻找新路的搭档,你愿意吗?”
李大招情绪激动地伸出手,说出心底的话:
“搭档不敢当,我想写篇文章,与您的文章商榷一下。”
陈独绣一边与其握手,一边放声大笑:
“好啊!没有百家争鸣,哪里看得到真理!我等着你的挑战。希望你的雷声响一些,能唤醒这个沉睡的民族!”
李大招眼中泛出泪花,认真地点点头:
“放心吧,我在这里,等着听你的号角!”
两人双手紧紧交叠相握,久久没有松开,传递心中的认可与坚定。
陈独绣的眼神中闪过光芒,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更为国家历史性的转机,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陈独绣三十六岁,李大招二十六岁,正是青春盛年。
……
与此同时。
大明王朝。
洪武二十四年,一连几天的瓢泼大雨,使得船只无法航行。
年近七旬的明太祖朱元璋,带着心爱的皇孙朱允炆,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前往钟山祭奠已故的马皇后。
回宫的路上经过秦准河,趁着休整时间,朱元璋亲自接见沿河百姓,听取百姓的生活情况。
自打太子朱标突然离世,朱元璋一下苍老许多,心力大不如从前。
他自知时日无多,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皇位传给心仪的储君,来继承他的霸业。
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一下皇孙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孙儿,传授一些治国之道。
朱元璋趁着四下没人,试探性地问:
“皇位若是落到你的肩上,你可有信心担此重任?”
15岁的朱允炆虽然年少,却并非轻浮之人。
他眉头微皱,郑重地回答:“皇祖父认为皇孙适合,孙儿必定尽心尽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满脸慈爱:“如此甚好!”
风雨减弱,天空开始放晴。
他们爷孙一起看到,李大招和陈独绣的初次相见。
朱元璋故意问道:
“若有列强瓜分国家,逼你签下丧国辱权的条约,你当如何?”
朱允炆歪着头,沉思片刻后:
“皇孙召集大明的勇士,宁可与他们殊死搏斗,也绝不签下耻辱条约!”
“国家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作为后盾,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会挨打!不能向宋朝那般懦弱!”
朱元璋颇为满意地点点头,提醒道:
“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国家的根本,否则就会流民起义,使得根基不稳。”
朱允炆立即应允,但心里的疑惑更胜:
“可是,皇孙不明白,陈独绣所说,打破旧制度,建立新朝代,这是老路。这怎么能是老路呢?历朝历代不都是这样建立王朝吗?”
此话一出,朱元璋顿时无言以对,想了想,才说道:
“还是要重视文臣的争辩,只有百家之争,方能见真章!”
“他们二人的一番辩论,当真是赏心悦目,思想的碰撞和讨论,才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关键。”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一定要记得:文武双治,才能长治久安!”
朱允炆听得很仔细,但并没有完全理解,一脸茫然的点头应答。
朱元璋并没在意孙儿的反应,而是在心里琢磨,究竟什么才是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