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裴弘琅和林瑧宜回来的时候,裴姝刚刚把初一上学期的教材上传完毕。
想着那些内容已经够古人消化一阵了,剩下的等后面再弄吧,她有点累了。
得亏这夫妻俩还能想起来家里还有一个女儿,想着回来陪她一起吃饭,虽然裴姝觉得无所谓。
其实她如果不想做饭的话还可以点外卖的。
嫌弃她碍手碍脚,裴弘琅和林瑧宜把裴姝从厨房里赶了出来,两人准备起了午饭。
裴姝星期五的晚上和昨天晚上已经把作业赶完了,一上午都对着那些教材,现在感觉很晕,于是打算刷一会儿手机放松一下。
为了多挣积分,加上很多古人还是挺喜欢短视频的,于是裴姝继续给他们观看直播。
登录之后,最先跳出来的视频是一个博主弄的人物专栏,题为【农业功勋人物】。
本来裴姝想直接跳过的,但是被人阻止了,因为视频标题那里写着几个大字“杂交小麦”。
前有杂交水稻,后有杂交小麦,都是关于Z国人最重视的吃饭问题,当然要好好看一看的。
视频里,先是说了李老的几个重要称谓
【李老,著名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北魏。
贾思勰看到杂交小麦的时候有点激动,他现在知道小麦在后世也是主粮之一,能多见识后世的粮食培育他还是很高兴的。
看着李老身上带着这么多的名头,他有点佩服,这又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啊!
想到杂交水稻都还没弄清楚,又出来一个杂交小麦,贾思勰有点压力山大。
不过想着能看看这两种杂交农作物的异同之处,他把压力暂时放到了一边
秦朝。
秦始皇有点感慨:“前有一个当代神农,现在又出来一个当代后稷,后世的社会真是人才济济啊!”
大臣们十分赞同,后世真的是把农业生产发挥到了一种极致了。
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已经见识过后世的面粉做的吃食了,比他们这些时期要精致很多,无论是从外观看还是从蓬松度来看。
他们这些古人有点羡慕,普通人都能吃得起这样的面粉。
【李老是淄博人,出生于1931年,他出生前他的家乡发生了大饥荒,超过百万人饿死。他十一岁时家乡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再次出现了饥荒。】
【他亲眼见证了饿到极点的人啃树皮、吃草,卖儿卖女换成馒头。他自己家的情况也不好,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春秋时期。
齐桓公看了一眼后世的地图,确认了自己的猜想,虽然有一点小差异,但是淄博确实属于自己的国土范围。
他不知道后世为什么要改名字,弄得每次出现地名都要确认一下。
看到一场饥荒带走了百万人,齐桓公直呼“可惜”。
这么多人啊,都快赶上他们齐国的人口了。
他回想了一下这个时期的当政者,好像课堂上没提到,当时新Z国也还没成立,只知道还在打仗。
看到李老早期的经历,各朝代尤其是也有天灾的时期,很多人只觉得感同身受。
树皮、草根他们都挖过,亲人死了一大波,只留下了他们在世上苟延残喘。
同样为了一口吃的卖儿卖女的人盯着那几个字,双眼无神,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老在高二的时候辍学外出打工。某次意外看到一张公告,是农学院的招生公告,上面写着包餐食,于是他没有犹豫就去报名了。】
西汉。
刘邦想着如果自己也面临如此境遇,能有一个可以供吃食的地方,他也会毫不犹豫就去的。
不过嘛,让他研究农业是不可能研究的,最多就是先去混个饱饭,后面再做其它打算。
就是不知道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去报名的话会不会被人家学校赶出来。
刘邦自己想着,哈哈大乐。
旁边的大臣们看着刘邦喝着喝着酒就笑了,一脸莫名:陛下这是怎么了?这又抽什么风了?
唐朝。
李世民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够朴素的,也挺务实。
人家能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对整个国家和人民有重要影响的人,真是了不起啊!
而且后世的学校给这么贫困的人家提供这种入学机会,李世民觉得自己可以适当考虑一下。
对于有才能的贫困人士可以适当地减免学费,他记得后世的教育法里就有类似的规定。
【李老在学校刻苦学习,对农作物的研究有了深刻的认识,老师也十分看好他。毕业后,本来他被分配了一个好工作,不过在国家的号召下,李老去西部支援了。】
西汉。
赵过觉得自己还是能理解这人的行为的,搞农业又不是坐在家里就可以搞出来的,得下地啊!
不过他看了下西部地区的位置,觉得这人勇气可嘉,能够自愿到如此艰苦的地区。
换成他的话他不一定愿意过去,毕竟在他眼里,虽然民以食为天,但做官要比研究农业更重要一些。
北宋。
这种放弃好待遇,选择去艰苦地区的事例不是赵匡胤第一次听到了。
他只觉得后世这些人的觉悟真是,不是他们这些封建时期的人可以比的。他现在已经能逐渐适应自己是一个封建地主的说法了。
赵匡胤现在还发现一个问题,后世这些搞科研的人,研究哪一方面就是研究哪一方面,好像不怎么和政治扯上关系。
可以说是分开的,是不是这样能让研究者的精力更集中一些?
不过想着后世对于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序没有古代如此看重,好像也能稍微理解一点了。
赵匡胤觉得自己这个时期也得宣传一下,不要只把做官放在第一位,得向后世多学习学习啊!
不然被那些所谓的西方超越了,可能后面的人得重走老路啊!
【刚开始的时候李老研究的是牧草,到了西部后,发现当地的小麦出现了锈病,减产严重。后来李老和同事被紧急调去研究杂交抗病小麦。】
北魏。
贾思勰看着视频里配的图片,只觉得熟悉,这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比较难解决,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太大了。
小麦的抗病害能力太弱了,难道靠杂交能够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吗?
贾思勰万分期待,特别想知道这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后世的杂交作物真的好,产量让他眼热。
【在其他同事想着近亲杂交的时候,李老给小麦找的相亲对象是他之前研究的牧草。牧草的抗病能力极强,不用怎么打理就能长得很好。】
东晋。
陶渊明听到牧草的抗病能力极强的时候,认同地点点头:确实。
种地真是太难了,他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本来想着土壤肥沃,长势应该会比较好。
谁知道草长得比豆还好,为了让已经生长出来的豆苗好好活下去,他每天早早就去除草。
种地还是挺累的,不过他还是喜欢现在的生活,比在朝为官好多了,做官的时候用后世学生的话讲就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