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给古人直播上课,他们都学疯了
  4. 第102章 发自内心的敬重
设置

第102章 发自内心的敬重(1 / 1)


秦朝。

秦始皇看着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每隔几年就飙升好多倍,对于这个效率感到惊叹,突然有点羡慕后世人的这种行动力了。

唐朝。

李世民看到袁老及其团队的其他人寻找一株水稻就花了七年时间,加上研究实验,少说也得一、二十年。

可是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

这种科研态度打动了他,他想:这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支撑着他前进吧。

他抹了抹眼角,心绪万千。

北宋。

赵匡胤也是一脸惊叹。

他想:为了让种子早发芽,回程途中用肚皮给种子取暖,单凭这一点已经让人有点佩服了。

想到袁老他们还把技术和经验无偿分享给别人,他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

贾思勰、徐光启等人:遗传性、远缘杂交、野生稻,好,我记住了。

后面有一段袁老的采访。

袁老:“杂交稻为我们国家生产粮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不是我个人,是大家,是我们农业科学工作组的共同努力,我只是在里面起到了部分带头作用。”

大家想,这人真是太谦虚了,光这个带头作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毕竟在大家都不认为杂交水稻有前途的时候,他坚持下来了。

视频。

【上世纪九十年代,某国的经济学家发出了“谁来养活Z国人?”的世纪之问。他认为二十一世纪Z国可能要大量进口粮食,将造成全球粮食恐慌。】

观看直播的人:明显有答案了,杂交稻就是一个秘密武器,估计别国都想不到Z国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而且他们还有余力帮助别的国家。

接下来的视频回应了经济学家的问题。

然后是一组数据。

【高产,高产,更高产,是袁老永恒的追求。二十多年来,从2000年700公斤,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袁老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这里搭配了某年某区的人测产的背景,其中还有一个记者用杂交稻煮饭的实验,煮出来的饭颗粒饱满,色泽透亮,饭粒油亮,香味浓郁。

北宋。

苏轼看着晶莹透亮的白米饭,吸溜了一下嘴角。

他在心里默默想:这个米饭看着就很好吃的样子,明明都没有配着菜,可是光看着就有食欲。

他有点后悔了,早知道就把直播屏关了睡觉,现在好了,睡意都没了。

要不去找个朋友闲聊一下、喝点小酒、赏赏月?

可是要祸害......不是,约谁呢?

视频之后提到有人质疑杂交稻“高产低质”。

袁老的回复是:产量和质量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他的态度是既要高产,又要优质,解决了“吃饱饭”问题后,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

看到这样的质疑,古代的人尤其是粮食紧缺时代的人想吐血。

秦朝。

秦始皇默默想着:后世的人要求这么高吗?既要又要。

我没记错的话?你们这个国家才刚成立百年不到,粮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填饱十多亿人的肚子已经很快了。

秦始皇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把建国时间看错了,确认了一遍,没错啊!哎!只能说后世的人要求比我们高啊

战乱时期的百姓们一脸苦涩:你们实在不想要给我们算了,我们不嫌弃,这可比我们这个时期的很多吃食好太多太多了。

上次看到学生嫌弃食堂菜品的时候就被打击了一次,现在又被重击一次,这个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视频接下来讲了袁老的团队研究出了耐盐碱稻,而且还丰收了。

看到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绿油油的水稻,看起来就像是在某些江南地区,观看直播的人都惊呆了,这还是那只能养牛、马、牲畜的大草原吗?

元朝。

忽必烈的情绪有点激动:他们到底是怎么改良草原上的土地的?这些种子居然可以长在这片大地上?

草原上环境恶劣,气候不好,又缺水,基本上没办法种植水稻这种作物,他们草原民族以前主要只能靠畜牧为生,用珍贵的马匹和中原地区换粮食。

如果草原上可以种水稻这些作物,他其实不太想放弃那块广袤的大地,面积那么大,在上面生活多自在啊!

视频做了一个小结。

【Z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 %的人口。人口多,耕地少,要保障粮食安全,还要让Z国人从吃饱,走向吃好,必须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稻米品质。】

这里,各朝代的人已经有点跟不上了,不知道怎么通过科技提高产量和品质。

但是他们看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个点的时候是十分羡慕的,这是每个种地的人都希望看到的。

后面一段视频是说袁老的梦想、爱好的,观看直播的人对这块兴致一般,他们更想看那些水稻。

不过看到八十岁的袁老还在泳池里畅快地游泳,很多人尤其是皇帝心里羡慕极了。八十岁,这个年龄是多少人梦想的。

视频最后一段的基调有点低沉,开始是讲述袁老重病住院的时期,没有画面。

接着就是袁老盖着国旗躺着的画面,旁边的人围成了一个圈给他送别。

看着之前还在田里面奔走的老人,现在却躺在那里,悄无声息,面容消瘦,很多人心里都堵得慌。

视频最后插入了一段市民夹道送别袁老的画面,路的两边挤满了行人,他们嘴里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市民的哭喊声和汽车鸣笛声混合在一起,配合着绵绵小雨的天气,只剩下了满满的伤感。

古代的人虽然觉得人不在了会有点唏嘘,但感触没有那么大,教室里有的学生已经在抹眼角了。

看着市民们追着载着袁老的车子奔走,各朝代的人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有些皇帝想着:这是这些后世人自发地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他们这些皇帝驾崩了可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

这一刻,皇帝们的心里突然宛若明镜。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