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赐等人还在回封州城的路上就已经通过广播知道了倭国发生的事情。
让李天赐感到有些欲哭无泪的是由于他的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使得大唐的宣传部门根本就不知道大唐已经早就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并且要比倭国的强了无数倍。
他们几乎是毫无删减的对倭国的报道进行了转播和转载,相当于变相的给倭国进行了一大波免费宣传。
刚刚看过了自己家飞机的李铮和叶青涛两位老爷子此刻满脸促狭的看着李天赐手忙脚乱的拿着手机不停的拨打着电话,一遍又一遍的指导着大唐的宣传部门该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报道。
经过了好一阵忙碌以后李天赐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电话长出了一口气。
他对着还在幸灾乐祸的两人说道:“您二老还能笑的出来?没看见人家现在都已经开始发明飞机了吗?”
李铮笑道:“这不是早就在你的预料之中吗?再说了,他们这技术不是还差的远吗?”
李天赐听了这话以后撇了撇嘴说道:“人家可没觉得这样的技术落后,没听广播里说吗?渡边淳一研究出了一台倭国独有的发动机!”
叶青涛在一旁问道:“咱们大唐真的没有这种发动机吗?”
李天赐满脸不屑的说道:“那破玩意儿大唐早就有了,只不过我嫌它技术落后一直没用。”
叶青涛有些紧张的追问道:“那你不会是连专利都没有申请吧?”
李天赐的眼睛一瞪说道:“怎么可能?那东西大唐虽然用不上可是保不齐哪个国家就用上了,我怎么可能放弃一个赚钱的机会?”
李铮问道:“这么说倭国的专利申请不下来了?”
李天赐摇了摇头说道:“倒也不算完全申请不下来,他们的那个机身设计还是可以申请专利的。”
叶青涛“哦”了一声问道:“这么说这个渡边淳一还是有些才华的嘛!”
李天赐满脸嫌弃的对叶青涛说道:“您可别对咱们大唐的飞机设计者们说这话要不然我敢保证您肯定会被他们鄙视。”
叶青涛问道:“为什么?”
李天赐说道:“您没听广播里说吗?那架飞机的机翼还是双层的,那玩意儿对升力的提升帮助有限的很反而还增大了阻力。”
他说完这话以后发现对面的两人都是一脸懵逼于是干脆一摆手说道:“不说这些了,总之就是大唐的设计人员教徒弟的时候也许都不会拿这种造型举例,因为太垃圾。”
李铮倒也没在这上面过于关注,他对李天赐问道:“现在倭国的飞机已经造出来了咱们的飞机还要保密吗?”
李天赐说道:“看情况再说呗!有人来问就让他们看看一代机,没人来问就等到咱们的客机量产了向他们推销客机。”
叶青涛问道:“那一代战斗机将来会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啊?”
李天赐呲着牙笑道:“先不说根本就没有威胁,即使有威胁您觉得有谁敢用它来打击大唐的军队吗?”
李铮在一旁没好气的说道:“看把你能的,你不是一直都在说倭国对大唐有野心吗?”
李天赐听到李铮的话以后回道:“这个小破国家我早晚有一天给他炸平喽。”
经过李天赐的一番交待大唐的宣传部门很快就在接下来的报道中改变了宣传用语。
没有再对他使用的发动机技术进行过多的评价,只是出于客观的对渡边淳一的发明给予了鼓励。
周边的国家原本还在惊诧倭国居然能够发明出领先于大唐的科技。
可是当他们开始关注大唐的后续报道时却很快从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
其他国家,特别是倭国不但强调了飞机的开创性而且还重点强调了飞机发动机的先进性。
人们几乎全部认定了倭国的发动机是一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机器。
可是大唐的宣传部门却只是对倭国的飞机设计给予了鼓励,所用的语气也只是提出了表扬。
就当所有人都还在疑惑的时候,倭国的媒体们已经开始发难了,他们等不及专利局的最终结果就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诋毁大唐的形象。
这些媒体一致认为大唐这是不希望让自己的国民看到其他国家拥有比他们更加先进的技术所以才有意淡化渡边淳一的成就。
没过多久就连圣德都开始在公开的谈话中表达了对大唐的不满。
这样一来整个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积攒了许多对大唐的怨气,很多百姓开始自发的走上街头对大唐的做法提出了抗议。
就连那些在大唐学习的倭国学生都按耐不住跑到了大唐的外交部门口去讨要说法。
李天赐每天看着这些消息不但没有着急解决反而给了大唐的宣传部门一份通稿让他们一起发表出去。
于是大唐的宣传部门就发出了这样一份报道:“大唐一直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宣传工作,我们不会为了满足某些人或者某个国家的虚荣心而去过度宣传任何一条新闻。”
大唐的表态让整个事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所有国家都被这件事勾起了兴趣。
倭国的媒体更是气的上蹿下跳,他们在报道中纷纷强调飞机的发明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更加强调渡边淳一所研究出来的发动机技术,价值最少也要几十亿大唐币。
李天赐看到这篇报道以后差点儿没笑出猪叫声,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一个已经被淘汰的发动机技术居然能被倭国炒到这么高冷价格。
这样一来等到事情有了结果以后大唐不是赚翻了?
大唐的新闻中很快就出现了这样一篇报道:“这款发动机只是根据已有的技术进行了有限的改造,大唐对它的价值持怀疑态度。”
倭国的媒体立马就不干了,他们纷纷发文强调这款发动机就是一款新的发动机,它的价值就应该这么大。
这一次大唐的新闻中也不反对专利价值的问题了,只是不咸不淡的对外传达了这样一个态度:既然倭国觉得值这个价格那今后就按照这个价格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