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学习需要仔仔细细全心全意,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毕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时不时的温故而知新。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学习科比体力活累多了。
不就是挑一点水,到底有什么难的地方,值得祝英台这种脸色。
她五岁那年就能抱着一人高装满水的大缸,在宅院里撒开脚丫子来回跑。
要不然她怎么会有个绰号叫司马缸。
亲娘感叹赞美她的英勇,我的亲亲女儿就是天生的帝王,天下谁是其敌手。
自从司马明珠降生,庾道怜就从心里认为女儿一定会登基坐殿,虽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个想法,但她非常坚定。
庾道怜:" 让阿娘看看伤到没有,小小年纪力大无穷,真是娘的骄傲。"
庾道怜:" 你生来不同,要长些志气,做出一番事业来。什么都不用怕,娘永远在你身后守着你。"
母女情深,抱在一起亲亲。
明珠骄傲的挺着胸膛,耀武扬威。
司马明珠:" 没错,我就是天生神力,等我以后要收复山河,驱逐鞑虏,光复江山。"
庾道怜:" 我女儿真是有志气。"
亲爹吓的要死,眼泪噼里啪啦掉。
抱着亲爱的闺女扯嗓子哭嚎,一边哭一边殷勤劝导,好话赖话说了个遍。就差磕头求她以后别这么鲁莽。
司马奕:" 呜呜呜,你们这帮该死的奴才,怎么不看着姑娘!"
司马奕:" 我的乖女儿啊,就算爹求你不行吗?以后可别做这么危险的事儿,你要是出了什么意外叫爹可怎么活呀!!!"
司马奕热泪滚烫,就像水做的人一样,滔滔不绝。
说话的调调此起彼伏,忽高忽低,如泣如诉。就像戏子在长歌善舞,颇有点儿孟姜女哭倒长城八万里的气势。
司马明珠:" 行了行了,你别哭了,我再也不做这么危险的事了!"
我不当面做,我偷偷做,嘻嘻嘻。救命啊!亲爹太能哭了,哭的人家脑瓜仁疼。
好容易才从记忆中挣脱,回归现实。
她轻轻拍拍脑门,怎么就忘了普通人力气小呢,那对于梁山伯来说是有些沉重。
“我还要告诉你什么叫做方圆规矩,什么叫做尊卑贵贱,尼山书院是方寸之地,不管你祝家庄名头有多么的显赫,踏入书院圣地,凡事就得由我,而由不得你。”
这小老头儿贪财重利,看人下菜碟,没想到说出来的话,还有那么一点点歪曲的道理。
尊师重道,天经地义。
无论是昨天受气报复也好,看不上梁山伯故意凌辱也好,上课睡觉的确应该受到批评教育。
祝英台也就算了,家大业大,就算不来书院也有大把的人等着为她教书。
可梁山伯不一样啊,自幼丧父家道中落,是他娘辛辛苦苦攒出来的银钱供他上学读书。
结果他在课上睡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太好。
而且站在陈学监的角度,他叫醒上课态度恶劣的学子,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收了束修就有责任教育好每一个学子,无论他出于什么原因特别关注梁山伯,还罚他挑水,顶多惩罚稍重,但绝对没有本质上的错误。
在如今的社会观念里,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哪怕只做了一天的老师,也应当作为一辈子的父亲来看待。
这说明人应当尊师重道、知恩图报,对待师父如同对自己的再生父母一般,在尊敬的基础上发展成深厚的情谊。
————————————————————————————————————————————
作者:" 想说一下,师父和师傅是不一样的。"
“师傅”一词早于“师父”出现。汉字发展初期,“师傅”与“师父”的字形不同,但意义相同。
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二者出现了本质上的区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用于指代从事教学工作、为不解之人传道授业的老师。
战国时期的著作《谷梁春秋》中记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此处的师傅便是为学生传授文学知识或是教导行为规范的老师。
秦汉时期,“师傅”逐渐演变成了帝王之师。朝中专门设置了“太傅”、“少傅”等职务。
师傅与师父都属于尊称,但却具有本质的区别。
“师父”一词可拆解成“师”与“父”,“师”即德高望重的老师,“父”即双亲中的父亲。
“师父”拥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将“师”与“父”并列,就是将老师与父亲置于同等地位,可见老师的重要程度。
从礼节上来说,“师父”更加有地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是可以打骂弟子的,弟子为了从师父那里获得真传,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老师。
古代如果拜了师父,在规定的学艺时间里,父母与子女是不得相见的,而且弟子拜师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礼,仪式方面很隆重。
据说如果师父无儿无女徒弟,还要为师父养老送终。
有一技之长者称为“师傅”,应用的是十分的广泛;对自己的授业者称“师父”,是对自己谆谆善诱,耳提面命之人。两者都可表示师徒关系。
作者:" 以上都是查到的资料和一些记忆中的见解,不一定准确,且看且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