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公六部
吴地的话意味着这个职位只要五品的元老会元老,地位的重要性,他对于君王,还有百官都是一把利剑、“第四,孤准备设置九品中正制度,将所有官职,以及他们的俸禄,还有爵位,享受的待遇,尤其是相对应的俸禄以九品等级明明白白的而反应出来,以后文官升职,武将授爵,都按照这个等级来”吴地记不起秦国变法如何划分等级,他只能按照自己理解采用最简单的划分。而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把整个国家体系,自然指统治阶层体系,划分为三级九等30个阶层,实际上加上超品的君主,太子,那么实际上是31个阶梯。他宣布整个就是给每个奋斗的人树立一个简单的够得到的目标,然后层层往上爬。
这也是元老会需要监督的,而吴地就准备把中正司整个评选单位,制定标准单位,交给元老会。
这样元老会跳出了整个国家体系的监督,那才是最清晰,可怕的存在。
而吴地也是防止自己发神经,就给自己准备了这把利剑悬在头上。
相比起勾践卧薪尝胆,他更加相信完善的制度带来的约束。
就连计然也没想到吴地能这么放得开。
如果按照他的这一系列制度颁布的执行,那么实际上君权被人为的束缚住了。不是权力变小了,而是被分散了。君王不再是事事操心的大管家,而只是一个统筹者。领导者。
而他领导能力好坏决定了他当政时期国力的强盛与否,国民幸福与否。但即使无能,最终也不会天怒人怨。也不会突然丢失人心而亡国。因为这一套制度会及时让君主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当他宣布建立元老会不过三日,吴地再次召开朝会,他的朝会按照正月初一和15两天,分为大朝,中间隔三天定期进行大朝,随着制度完善,大朝会减少,主要依靠御前会议解决主要难题,出发御前会议解决不了,那就得临时召开大朝会。
这一日吴地就再次把他上一次提出的元老会下设的中正司提了出来。
吴地拉开一张幕布,然后百官就看见了,大殿墙壁上的一块木板上面被吴地雕刻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
金字塔用金漆标了出来,尤为醒目。
而让大臣惊讶的是,这个金字塔,被分出三个大板块,九个中板块和31个小格子。
吴地神采奕奕的说“从今天开始,整个吴国的秩序,就靠它了,”百官纷纷靠聚集过来。
只看见塔尖就是吴王和吴太子这个超品。然后就是一品,吴地开始介绍“整个吴国官僚体系,将分为高级官僚,中级官僚和低级官僚,其中一品到三品是高级,四品到六品是中级,七品到九品是低级。
他的大致分界线是六部尚书均为从三品,以上均为高级官僚,一共六个等级,每个品级之划分正,从两个区间,也就是一共六个区间,其中王后,上三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重点第一等,公爵中的第一阶,也就是国公,也是正一品,从一品为中三公,以及公爵第二等----郡公,
正二品为下三公,也就是相国,还有公爵第三等----县公,从二品为大将军,以及侯爵第一等---万户侯,正三品为御史大夫,以及侯爵第二等---乡侯;从三品,六部尚书和相国府左右仆射(副丞相),以及侯爵第三等----亭侯。这些官职和爵位拥有者,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吴国高级阶层,他们也是御前会议主要参与者。”。
吴地采取的是精英统治,因此高级官僚不仅仅只有六个等级,而且数量稀少。另一个也是减少开支,毕竟他们的俸禄都在两千石以上的,如果数量太多,恐怕国库负担不起,尤其是现在没钱的时候。
相比之下,中级官僚那就海了去了,从上三部侍郎到下三部侍郎,还有各部下属各司郎中(司长),一路延伸到地方,各郡郡守一律正五品上,郡丞一律正五品下,然后是六品四个等级的各部曹,长史,通判,他都意味权利的集中,而县令都是正七品上,除非是人口不达标,经济太落后,给降级的县,最后一直延伸到地方的村长都是从九品上的官吏,就连只要县府才能招募的警察(以前叫衙役,是徭役的而一种,被吴地免除,改为公务员制度,给予俸禄)都是有品级的从九品下。
最终等级越低,官僚名称数量越来越多。
吴地必须感谢吴国先祖,他们已经称王了,所以他的爵位可以有很多,公侯伯子男五等,可以说是周代的典型爵位制度,他不准备另谋他处,而是把他再度细分为三个等级。除了之前说的公爵,侯爵按照体制进行命名,伯爵,子爵,男爵一律用一目了然的一等伯,二等伯,三等伯来划分,一等最高,三等最低。这样一算三等男爵不是最低,不是,男爵怎么的都混进了中级官僚集团,比他们低一点的,是他的骑士封号,和武士封号。
这和欧洲骑士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他鼓励百姓参加骑兵的一种手段。骑士封号的,相当于八品的县长,拥有“虎豹骑骑士”封号的,直接就是七品县令的级别。
而武士封号,也是如此,原本他准备叫武卒的,学习历史上的魏武卒,可是最终还是用了武士这个历史上日本人发扬光大的额名称。骑士是给骑兵精英的,而武士是给步兵精英的,相当于后世军官团预备---军士阶层(士官)。那么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那就是扭转吴国尚武精神衰退的局面,由于穷兵黩武和经济破产,还有就是地主阶级越来越富有,不乐意在那小命去拼,不再勇敢的士兵,战斗力自然下降等原因,吴国武风逊色越国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他必须扭转,那么提高士兵地位,给与他们更多特权,那就是最好的。后世大明星到哪里,各地地方政府都得供着,现在骑士和武士就是吴国的大明星,各地政府就得给我供着。只有有后世明星们的地位和财富,还有名声,那么尚武,自然就会形成。
自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那就是吴国会出现一个新的阶层---职业军人。
有了县令级别的待遇和地位,他们哪里还需要耕作,只要打好仗,不断升官,不断发财,不断获得更高级别爵位就可以了,根据辛评估计,一旦如此执行三年,那么吴国将会有超过三万的壮丁脱离生产,成为以获得军功,财富,土地为目的的职业军人,专业军人。吴国财政将会面临巨大的危机。
要知道此前这些人都是义务兵,无需发放工资。如果君主良心好,免去赋税或者徭役就是最好的。
而吴国的这些人,不仅仅享受土地部分免税,甚至永久免税待遇,甚至还能拿到大量俸禄。
至于为什么是三万人,因为,吴国根本承受不了更多,当年孙武只为吴国练兵三万也是这个根本原因。
而这一点,他训练的五千虎贲营和还剩两千多的虎豹骑就是最直接的受益人,他们最低也能获得骑士,或者武士封号。更高点的虎贲武士,和虎豹骑骑士封号的,那数量也是不少,按照吴地爵位体系,他们就是离三等男爵最近的而一批人,而成为男爵,那他们就是贵族,贵族,贵族。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在春秋时期,除了那些帮着周武王灭商的诸侯,和周武王的徒子徒孙,其他人哪里那么容易成为贵族,贵族那就是人上人。值得所以屌丝,拿命拼一把。
这或许是整个春秋时代第一个给屌丝开了一条汪洋大路,因此可以说一颁布,那就是刺激人心的存在。
吴地倒是非常大方,不然他不会连吴王室土地都拿出来全部赏赐给战士们。
对于吴地而已,这些都是浮云,命才是
最关键的。如果吴国灭亡了,什么都不是他的,既然都不是他的。他现在就分给别人,拉拢一些人追随他,那不更好。
吴地就连吴国的权利都不是特别在意,他在意的是,吴国这颗大树,千万别倒了。搞不好就会压死他。
死过一次,他不肯轻易再死一次。谁要是要他的命,他就跟谁急眼。比如现在的越国。
真心就是奔着他的小命来的。因此,他觉得要把越国搞残。搞死。恩,现在的情况,他觉得这些都太早哦了。想多了。
九月,吴地整出来一套新的,堪称篮板制度,标杆制度的同时。
高效的吴国政权也日渐运转起来
而远在鄂邑的许承,也最终和楚国大夫子期,一位楚国贤人,达成了协议。
那就是吴楚议和,楚国以寿春,钟离两县换回吴国的江夏郡六县,割让淮河北岸靠近徐郡的下相县给吴国。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楚国给予赔偿。
最终大家皆大欢喜。
实际上楚国也是被吴国打怕了,尤其是吴地在鄂邑建立六县,设置江夏郡,可把他们吓坏了,如果吴军赖在这里,对楚国而言那就是夜不能寐的大事。
最终打不过的楚国只能忍痛,放弃了偏远的钟离和寿春。割让了下相。
自然随后迅速交割以后,楚国就加强了对东部控制和部署,还真的设置一个大郡---夏口郡。
他的总部就是后来的汉口,当时叫做夏口。
许承虽然不甘心,如果吴国强盛,而不是现在这样内忧外患,恐怕断然不会撤军,历史上东吴孙权为了这里可是煞费苦心,拿下后也就没有丢掉,甚至定都于此,甚至不惜赤壁大战。可见这里地位重要。
可惜,吴国连越国都没搞定,把楚国得罪死,那绝对不值得。
换地成功的许承很快返回江西,这一回他可是勒索了很大一笔钱。那是私下的,那就是被俘虏的王子结等楚国军官,至于士兵,想都别想。那些现在都在为吴兵收割粮食,最好的劳动力。尤其是楚国还是帝国,断然不能放他们回去。
而有钱的俄军官却能敲诈一笔。
没变法,江西如今眼看要扩建九江县,宜春,和吉安等县,继续资金。有了这些钱,造几座县城就不在话下了。至于楚国赔偿的,那些钱想,想想都不肯能给他们留下,毕竟吴地继位初就宣布一年免粮,三年免徭役。这意味着没有土地税收后,国库绝对空虚。这点钱刚好救急。
而另一路的额马孙成也返回广陵继续他的郡守事业。
吴地没想到,这么吓一下,楚国就软了。很高兴的同时也让许承和马孙成小心戒备。同时让公叔山这个淮南郡守立即搬迁治所去寿春,历史上这里当过楚国首都的地方,战略位置可比小小的淮邑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