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修仙,老不练武。
人尽皆知的一句话却也是至理大道,练武也好,修仙也罢,都是修行。
少时心性未定,修行时易入歧途,稍有不慎万劫不复,故而要强身健骨,拓展经脉;人老身成,筋骨脉络坚韧难以开辟重塑,空有修行之心,却无修行根本,风烛残年似清水浮萍,无根之木又怎有向天之志?
所以少年习武,强身健体,纵使不修仙,也可长命百岁,如天资尚佳,修仙之途自是水到渠成。
何谓天资?无外乎筋骨、悟性,两者俱在才能成为真正的修仙者,达到超凡脱俗之境。
李修修行虽晚,但好在本身根骨极佳,悟性也是上上之选,有林老头辅以三年药浴补足先天元气,最后一次药浴更是亲身接触心神内视,故而打坐入定片刻便触摸到修行门槛。
当然此时的李修冥想入定心无外物,静静的感受着精神内守。
心神游走着周身,四肢就像有了思想一般,经脉血肉的状况也像是亲眼目睹。
血液在经脉中宛若潺潺溪流流淌不息,骨肉紧密相连就似高山平川连绵不绝。
心神游至五脏六腑却是恍惚不可感知其貌,只觉肺腑间如有火灼之感,亦有水润之意,端是神奇。
李修忽然想起书中有记“人身自成天地”,但也就在心神浮动的一刹那,也就从精神内守的状态中退了出来。
睁开眼睛,一缕精光从眼底乍现而逝。
“人者,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李修缓缓吐出一口气,想起书中所写。
“心思稍有它想,立刻便从内守状态中退了出来,果然是刚入门啊!”
李修闭上眼睛欲要再次入定,却发现无论怎么静心也无法再次精神内守,数次强行入定反而心生烦躁暴戾之感。
“已至午时,新生们起身吧,修行要张弛有度,补充身之所需,才能更好的修行,随我前去用食。”
恰在此时,郭开的声音传来,打断李修的入定。
李修再次睁开眼发现除了自己其余人等都已起身,显然都已从入定中走出,或者说根本无人像自己一样真正入定,进入精神内守的状态。
听到郭开说午时,李修这才想起先前入定中竟然不知不觉已经足足一个时辰有余,肚子也咕噜噜应景地响了起来。
其实郭开先前发现所有新生都坐立不安,并未进入精神内守的状态之中,时间也至饭时,无奈的叹了口气讲出先前那句话。
纵然知道方一接触修行便能触摸门槛的天才极少,也难免不了一番叹气失落。
只是他不知道李修进入精神内守时动静极小,倒是让其错过观察时间。
……
武道院的用食地方叫做养生堂。
养生堂餐食都是免费供应,毕竟一年一百两白银的学费,包含了在院内吃穿住行大部分的花销。
家境贫困者想要每年拿出如此数目的学费,还真有些难度,相对于人人有书可读,当真是“穷习文,富练武”。
李修等人跟随郭开原路返回至悟道场,一路行至阴·二区,郭开将众人安排下,才离开。
养生堂共有三区,一区为武师等院内人员用食的地方,二区是血肉境学生以及新生用食区域,三区自然是筋骨境学生用食区域。
新生们共同围坐在一张巨大木桌前,木桌上摆放着对应着人数的木盘,木盘中堆满了食物。
食物颇为丰盛,主食、荤素皆有。
少年们手中竹筷不停地舞动,食物消失的飞快。
此间少年人人习武,又是长身体的时候,自然饭量极大,每个人都在大快朵颐,食物不够吃的还能再加。
“吃饱喝足,接下来带你们去你们的住处。”
众人用完食刚休息片刻,郭开不知从何处赶来又出现在面前。
一行人又跟随郭开离开养生堂,不多时来到阴·五区。
“这里是安神阁,新生和血肉境学生皆在此休息和留宿,你们身份木牌上的数字编号就是你们对应的房门榻位。”
前面的郭开边走边大声说着。
“例如,阴五·一·一一就是阴五区一栋一房一床,新生一般只住在一栋,每间房子有十张床位,所以以此类推,你们最多会住到四房八床。等下你们就按照此法寻找各自榻位安歇,听懂了吗?”
郭开的说明很是简单明了,闻之即懂。
“懂了!”
众孩童异口同声答道。
“很好,到了。”
郭开领着众人来到一排石屋面前开口道。
“今日下午就不用再去练气堂了,晚上在此留宿者等下找我记录在册,不留宿者就找院内接送人员或者自己家人回家也可,切记不可不知会任何人就独自外出,如有意外,一切后果自负!明白了吗?”
郭开面色严厉,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
孩童们见到郭开面色如此严厉,倒是一怔,先前笑意吟吟的郭开仿佛换了个人。
一时间倒是鸦雀无声。
心性比年岁更长的李修自然明白郭开的意思,率先开口道:“明白了!郭师!”
“明白了,郭师。”
孩童们虽然不是很懂郭开何意,但多少也是明白些许,李修开口后,跟着说道。
“大声点!我听不清!”
郭开见众人声音稀稀拉拉,有些不悦,眉宇间皱成了川字。
“听见了!”
这次声音大了许多,声音果断坚定。
“很好!这才是我武道院的学生!学院的规定必须遵守!”
郭开眉宇间的川字舒展开。
“既然明白了,就去找各自的位置吧。找到后就来此登记,我会在此等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去吧。”
孩童们拿出挂在腰间的木牌,四散开始寻找各自位置。
李修拿着木牌同样寻找着自己的榻位所在。
“一·三二。”
李修一边走着一边念着手中木牌上的数字。
“找到了!”
来到三房前,李修停了下来,同时身后还有几个孩童一起来到此处。
推开房门进入,李修才发现和想象中大有不同。
与其说是三房,倒不如说是三院。
院内有一条石路,石路两旁各有五间石屋,左侧一至五,右侧六至十依次排列。
李修来到门上写着“二”的屋门前停了下来。
“是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