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家的这个高台上一共只有两户,她家算一户,还有一家是比张达他们稍早一点时间搬到张家村的孙家。
两家院墙中间有一条小溪流过,使得两家虽然是邻居,但也互相离了50米远。因为张达他们来村子的时候比孙家晚,所以张清竹家就剩了里面靠山的位置。
这个位置很微妙,张清竹家右边和后边是山,前面下方是村子,左边是孙家。出入都要走过小溪上的小桥,路过孙家门口,其它地方都上不来人。
小溪是顺着外面的路流下去的。下了坡还要走过一座小桥才能到村里的大道上。这座小桥还是张清竹她家出钱搭的,以前只是一座竹桥。后来张博工作了,觉得竹桥不结实,就把自家要有的桥都改成了石桥。
这里位置在村子的尾部,平台上面的宅基地面积也小,所以划分出来后就没有本村人选这里。
等孙家人和张达张博来了后,因为不是本村人,队里就分给他们这个地方的宅基地。因孙家是先来的,就选到了入口处的宅基地。要是说大小的话,张家的还要比孙家的大一些。
即便是面积比村里其他人家小一半,但是要是放在城里,也能算是二进的小院了。村里都主张不分家,所以为了住的宽敞些,每户的宅基地都非常大。
要不自家二三十口人,就住不下了。而且每户都有非常大的菜园子,不仅可以用来种菜,还可以种粮食。
村子背靠大山,村旁还有一条大河,无论是木材还是泥沙,亦或者是石头,只要有力气,想盖房子,花费不会太大。
所以村里只要不是很懒的人家房子都很好。当然,这个好指的是土砖房茅草房和石头茅草房。只有极少数人家盖得起砖瓦房。
张清竹家是石墙青瓦的房子,在村里来说就很是不错了。但是跟张学家的青砖大瓦房比,就不够看了。
而且张学的院子虽然是后来选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小一辈在老人去世后搬出去单过,使得现在张学家的位置已经在村子中央了。
反而小院原先是子中央大道旁的位置,变成了最偏僻的位置。所以张奶奶就跟着张学去住青砖大瓦房去了,这个院子传给了张博家。
张达家也是村里少有家里老人还在就分了家的人家。张才家、张宏家分别在张学家左右盖得青砖瓦房,三家的房子是一起盖的。
张达在离世前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在村里都盖好了房子。这老房子就没人看得上了,就分给了张博让他偶尔回来时落脚用。
明面上这些青砖瓦房都是张博挣钱后给钱建的,实则是张达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自己儿子建的。
张达作为张家家生子,从小开始收到的赏钱和月钱就不少。后来带着张博生活,张家更是给他了不少奖励。
只是当时来张家村时,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不是很富有。当时张达来村里时,理由是自己以前在家具店做帮工,后来店铺关门的,就带着自家孩子来乡下定居。自家婆娘在生孩子的时候伤了身子,没两年就去了。
所以当张达盖完房子娶了媳妇后说没剩多少积蓄了。所有人都相信。幸亏张达有一手木工手艺,可以给人制作家具赚着手工钱。不然可能还娶不到张奶奶。
所以就连张奶奶都不知道自家老伴是个有钱人。张达临终前也是将自己的积蓄托付给了张博,让他等时机成熟了拿给自家子嗣用。而不是直接就给了自己的儿孙。张达对自己的小少爷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至于说张达为什么要到张家村落户,是听了张博的话。张博说来这里落户,他就听话的来了张家村落户。
至于自家少爷这么小,从没离开过沪市,是怎么知道这个村子存在的,这个他是不会去想的。自家少爷那么聪明,读了那么多书,知道个村子的存在,不是很正常吗。
张博一切不正常的作为,放到张达眼里,都会自动变成正常的。都不需要过多解释,张达自己就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理由说服自己。
目前,张清竹还不知道这些内里的事情。而是认真观察了一下自家的位置后很是满意。虽然原主也来过这里,但是对自家的地理位置记忆不是很深刻。只知道自己家位置很偏僻。
张清竹她们进了院子,赶紧将车上的行李放进屋里。张学就赶着牛车走了,他下午队里还有事要处理。张才则是帮着着张清竹收拾带来的东西。
张才他也是昨天晚上才到的。他把张清竹的行李送来后,就全部放在张清竹家的库房里就锁门离开了。
张才想着如今离晚饭时间还早,先帮张清竹把一些能用的东西都搬出来安置好。他明天就要回去上班了,没时间再过来帮忙。
两个人忙了两个多小时,才将将收拾好。看看时间,也该往张学家走了,去太晚了不好。于是张才就带着张清竹往张学家走。
临出门前,张清竹带上了张奶奶那本补助金领取证明,还有1000元现金,再拿了一些沪市带来的特产及给张家众人准备的礼物。
这些礼物是在回来的路上,坐着牛车没事干,通过神识或者说精神力进入空间挑选的。还有一些是于虎准备的东西。
并在大家张松他们下了车后趁张学、张才不注意放进去的。现如今当着张才的面拿出来,就像是早就准备好的似的。
张才看拿的东西多,还去仓房背了一个大背篓。把所有张清竹拿出来的东西放进背篓里,满满一大背篓的东西让他觉得张清竹有些破费。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些东西看着多,但是在张清竹这里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不要看着多,其实除了给张奶奶的好点,其他人的只能算不功不过。
而且也仅此一次,以后他们这些人就不要想着张清竹会随意送他们什么东西了。
张才背着背篓跟张清竹往张学家走,路上有好多村里人都过来打招呼。张清竹也大方的跟大家说自己刚从沪市回来,给张家人带了些沪市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