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升面对镜头,一点也不怯场,和主持人侃侃而谈。
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个第一次接受采访的人。
“这人看着好老练啊。”诸瑾天喃喃道。
张潮远点点头:“确实。”
王硕不知怎么的,总看他不顺眼,撇了撇嘴:“一得奖就上电视,就等这一天呢吧?好好的大夫,非得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陈晏初笑了笑:“人有野心很正常,本身获胜者就容易被人关注,再加上他自己心里也有想法。”
随后诸瑾天换了台,大家就换了话题。
比赛结束后,大家又恢复了正常的上学生活。
叶然课业不多,接送两个孩子的重担,就交给他了。
陈晏初不忙的时候,会和叶然一起送石头和小姝,忙的时候,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牛老六的机械厂刚建好,就有人主动上门求职,陈晏初提前和他打了招呼,牛老六就当正常的求职者对待,最后成功入职。
人手都招的差不多的时候,EMI CT机也恰好运到。
上面订购的本就不多,分给沪市荣教授所在的研究院两台,又分给牛老六的机械厂两台,其余的都分布在京市的几个医院,一边研究一边投入使用。
MRI国外也仅仅是刚研究出来,甚至都没有全面普及和生产,国内想订购也订购不来。
不过投入新机器使用后的体检报告,很明显比原来的报告更精准一些。
不论是成像清晰度,还是脑内肿瘤的具体位置。
因此,陈晏初和蔡教授迅速成立了肿瘤研究小组,上次有了新的发现后,这个小组的所有人就都负责提取物质的研究,以及观察其在癌细胞扩散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着。
很快,大三下半学期就临近尾声。
期末考试结束后,诸瑾东每日准时去药厂上班,陈晏初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研究院。
陈晏初为了尽量不和机械厂扯上关系,要么牛老六晚上去家里找他商量事情,要么在研究院与人商谈具体进度。
恰好上面从沪市的研究院调遣过来一个放射科的专家,同时也在陈晏初的机械厂作为特聘顾问。
上面为了进购这十来台先进设备,下了不少功夫,而在京市和沪市一同研究,双管齐下,可见领导们对攻克放射科和医学领域的决心。
派遣过来的专家叫刘颂新,是之前来京市开交流会的荣教授的得意门生。
起初,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上面调遣他来一个,连厂长对这些医疗设备什么都不懂的机械厂,后来厂长让他有什么不懂的,就问研究院的同事陈晏初。
他就更嗤之以鼻了。
以为两人是有什么后台关系。
但没想到,当他抱着试探和怀疑的态度去问陈晏初时,他的每一个疑惑都能够得到解答。
这个发现既让他感到震惊,又让他感到高兴。
震惊的是,京市居然还有这么个人才,高兴的是,这些问题,其实是之前在沪市都没人能够解答的,包括他的老师。
陈晏初在开设机械厂之初,就看了不少放射科相关的书籍,甚至托蔡教授向沪市的荣教授借了不少资料,包括他们目前对CT的一个初步研究结果。
当他对国内目前的研究进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又在商城里面兑换了不少相关的后世课程,晚上回去边看边做笔记。
关于器械的示意图,他不是没想过直接兑换,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但兑换了以后呢?
这个图纸是怎么来的?其中运作的原理是什么?探测器是怎么从4排增加到8排的?
别人真问起来,一问一个不吱声,任谁都会起疑心。
不如自己琢磨研究,他自己弄明白其中的原理了以后,刘颂新再来问他,有些问题就很好解答了。
偶尔他也会整理出来一些看课程时记下的笔记,交给刘颂新,让他带去机械厂和其他人一起观看研究。
问起来也只说是从其他地方借阅来的,再问的多,那就是保密。
一说到保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就像大家在研究院做研究,基本都是有保密条例的,所有进展课题,都不能对外说的。
因此,看到刘颂新被糊弄过去后,陈晏初心里也松了口气。
陈晏初时不时在刘颂新遇到难题的时候点拨一二,有时故意藏拙,让对方自己发现线索,虽然麻烦,好在研究的进展比在沪市快的多。
而陈晏初也从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被人冷嘲热讽的科研小白,变成了现在既能担任肿瘤研究小组的组长,又能指引机械厂的研究方向。
慢慢的,大家在和他日渐相处中,称呼从一开始的“那个谁”,变成了一声毕恭毕敬的“陈组长”。
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陈晏初还没来得及发现,就听机械厂传来了好消息。
从国外进口的CT机被机械厂的人成功复刻出来,最终的成品不仅可以重建两幅图像,矩阵也从80x80提高到128x128。
简而言之,就是最终的效果可以说和进口机器一比一还原。
这个成像比沪市自主研发的成像要更清晰,可以说是国内放射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刘颂新疯了一般,从机械厂赶来研究院,告诉陈晏初这个好消息的时候,陈晏初整个人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组长,成功了,我们把新机器成功复刻出来了。”刘颂新激动的声音都在颤抖:“你......你可以去看看效果,真的......很清晰。”
说着说着,声音就有些哽咽。
这样的成果,是他来京市之前从来没想过的。
几个月前他接到这个调遣任务,也只当是一次普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而已。
蔡教授闻讯从实验室出来,跟着神情激动的陈晏初和刘颂新一起去机械厂参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