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陷入苦战的西凉铁骑也是发现了有一支骑兵正朝他们袭来,也是大吃一惊!
他们下意识的就要回头看看,自己家将军,大汉董太守有什么指示!
可是他们一回头,竟然发现那里空空如也!
尼玛,我们拼死拼活的打仗,你扭头跑了!
这还是人不!
主将都跑了,他们自然不肯再继续舍命拼杀,于是调转马头就要跑。
骑兵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一旦逃跑,步兵根本就追不上!
这也是游牧民族对上农耕民族最大的一个优势,而这个优势在千年后的大宋表现的最为明显。
说到大宋宋朝,我们对这个朝代最大的印象就是有钱和比较弱。
宋朝有钱那是人尽皆知,据考古发现,当时大宋的GDP最高的时候占了全世界80%左右。
而比较弱就看他的对外战争,它从建立就一直处于挨打的份,北宋被辽国打,最后被金国灭亡,南宋被金国打,最后被蒙古灭亡。
不过虽然大宋被辽国,金国,蒙古吊打,但是宋朝有一个很离谱的数字,就是战争胜率非常高,胜率高达75%,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高。
战争胜率为75%,这个概念什么意思,那就是说打四场,就能胜三场,就是现在的那个美霸主,他对战中东那些小国家,都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胜率。
一说华夏历史,一说帝国强盛,我们都喜欢用汉唐来举例,但是他们的战争胜率也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宋朝。
不过宋朝的战争胜率虽然高,但是他们还是很弱,弱到经常被其他游牧民族欺负。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战马,没有战马就没法组建骑兵,所以宋朝的士兵都是步兵。
步兵在和骑兵对抗时,本来就不占优势,不过宋朝装备精良,也只能打败骑兵。
但是仅仅只是能打败,对方一看打不过,直接骑马就跑,你追都追不上,根本无法扩大战果。
可是如果大宋的军队败了呢,那是想跑都跑不掉,只能被全歼。
所以宋朝与那些游牧民族作战,就是赢了一百次,收获的战果都不大,但是只要战败一次,之前的成果全部都会全部被收回,甚至还要去倒贴。
言归正传,这些西凉骑兵想要逃走,那些步兵是拦不住他们,只能看着他们快速远去。
但是步兵追不上,并不代表那些黄巾军骑兵追不上!
西凉骑兵刚刚撤退,黄巾军骑兵就带着呼啸的狂风追了过去。
西凉骑兵胯下的战马,早就已经疲惫不堪,在速度上自然不是精力充沛的黄巾军骑兵的速度,于是很快便被追上了!
“杀!”
跑在后面的西凉骑兵那是一个接着一个被砍落马下,这让前面的那些西凉骑兵又惊又怒!
他们现在是想跑跑不掉,想打又打不过,无可奈何!
最后那些西凉骑兵看到自己已经已经被包围,于是直接丢掉了手中的武器,选择了投降。
这些投降的西凉骑兵,黄巾军也不会吸纳他们,他们最好的结果,就是偶然之间被吕方缴获,或者充当苦力,修桥铺路,或者是加入屯田卫,负责种地除草。
不是张角或者吕方看不上这些西凉骑兵,其实他们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只是这些西凉骑兵跟着董卓,早就养成了那种嚣张跋扈,视百姓如草芥的性格。
如果让他们加入黄巾军或者都司卫,吕方真的是担心他们会带坏这两支军队的作风!
远处的高山上,吕方看着远处的战场已经结束,他让人在空地上点了一份狼烟后,就会合了高顺,然后离开了。
高顺率领的陷阵营标志太过明显,晚上过来帮帮忙还行,白天可不方便出来,因为很容易就被认出来。
张角看到远处亮起的狼烟,沉默了一下,然后就让黄巾军开始打扫战场。
这次他可是发了,不说别的,单单缴获的战马估计就有四五万匹,这些战马决定了黄巾军未来的骑兵数量!
在张角打扫战场的时候,李儒带着董卓他们一路朝渤海郡的地方逃亡,路上收拢了一下溃兵,然后又和樊稠汇合,一共凑了一支六千多人的骑兵。
想当初他们进入幽州的时候,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可是现在才过去了多久,九万大军就只剩下了这六千残兵败将,粮草更是一点都没有。
战马和普通的马匹可不一样,它们吃的并不是草,为了保持他们的体力,喂养它们的都是加了盐巴的蒸煮黑豆甚至是粮食,有的时候还会加鸡蛋和肉沫。
但是现在,李儒他们自然是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喂养一些青草,而战马的精神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靡了起来。
战马可以吃青草,但是他们这些人,青草确实吃不下去,只能把一些受伤的战马杀掉,暂时充饥。
幸好五天之后,他们赶到了章武城外,李儒和樊稠带着两千兵马去章武城索要粮草去了。
而这次董卓并没有入城,他有气无力的坐在一片树荫下,双眼有些呆滞。
可以说这次幽州之行,直接把董卓的锐气给打磨掉了!
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见历过这种惨败!
那可是十万西凉铁骑啊,现在就剩下了大猫小猫三两只。
董卓都能想像,现在天下人是怎样耻笑自己,他不去章武城,也是害怕别人用那种嘲弄的眼神看自己。
泉州城那边的事情已经传到了章武城,按说朝廷大军战败,田丰等人应该哀叹,伤心,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心中反而有些欣喜!
当李儒和樊稠带着两千兵马来到章武城索要粮草的时候,田丰等人也却没有意外,犹豫了片刻,便把他们给放了进来。
田丰带人去筹集粮食,然后让县尉刘涛招待李儒和那些士兵.
许凯摸着自己脸颊上的鞭痕,眼中闪过一丝阴冷: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
“既然来了,那就留下吧!”
来了,那就留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