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之余,则中国之大,华夷之辨,山川之险易,物产之珍奇,殊主末俗之卑鄙,可以不劳远涉而尽在目中矣。”
这是后人评论《星槎胜览》的意义。
眼前这个儒雅而略显消瘦的年轻书生就是作者,他叫费信。
费信,字公晓,号玉峰松岩生,吴郡昆山人。
南沙群岛中有一个费信岛,就是为了纪念费信的贡献而命名。
郑海前世是海军,知道费信岛。
如今见了年轻的费信,他不禁多打量了几眼。
查阅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时,郑海曾经翻阅过相关的史料。
其中,有两本史籍是明朝海航与中外交通的经典,一本名叫《星槎胜览》,另一本叫《瀛涯胜览》。
《瀛涯胜览》的作者名叫马欢,与郑海的战友同名,因此,他印象深刻。
而费信的记载补充了马欢的《瀛涯胜览》,尤其是关于郑和访问非洲的那几个国家的情况。
郑海曾经搜索过费信这个人。
费信家境贫寒,家人没法供他上学参加科举。他靠想别人借阅书籍,自学成才。
他家中还有一个哥哥是壮劳力,为了帮家人改善生活,费信主动顶替哥哥服兵役。
费信在太仓卫当兵,而太仓港是郑和使团下西洋的出发港口之一。
得知郑和使团出使西洋需要大量的翻译,他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四夷馆的一些书籍,自学了回回文(阿拉伯语)。
盯了半晌,郑和问了一句:“你就是费信?”
“禀辅国公,小的正是费信,”费信微微抬头,一脸激动,“辅国公,认得小的?”
郑海摇摇头,问费信道:“刚才我听正使大人说,你通晓回回文。”
“禀辅国公,小的确实通晓回回文,有四夷馆的文书为证。”
说着,费信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毕恭毕敬地递给郑海。
没有去接信封,郑海冲着费信轻轻点头,又问道:“除了通晓回回文,你还有什么特长?”
“特长?”
费信一脸懵圈,不明白郑海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旁的王景弘笑着解释道:“辅国公是问你,你有什么特殊的专长。”
费信向王景弘拱拱手,喃喃自语道:“特殊的专长?”
“就是,除了会回回文,还会些什么?”王景弘补充解释。
站在原地,费信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沉默。
见费信苦思冥想,郑海笑着宽慰道:“如果没有,那也没事,我只是想多了解一下。”
“我会吟诗,对!我会吟诗!”
从沉思中回过神,费信艰难地找出了自己的一个“特长”。
“各位大人,吟诗算不算?”费信有些不好意思地询问眼前的三位使团正副使。
“吟诗?”王景弘有些错愕,扭头与郑和对视一眼。
“哈哈哈!”王景弘忍不住笑出声费通事,“你这也算特长?”
读书人,哪个不会吟诗作画?
在大明,读书人会吟诗真的不算什么特长。
听到费信的话,郑海与郑和都笑了。
费信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轻轻捏着身上直裰的袖口,有些紧张,还有些失落。
“会吟诗也是一门特长。”郑海以赞许的语气鼓励费信。
费信微微抬起头,脸上有些不敢相信,看向郑海,怯生生地问道:“辅国公,这……这吟诗也算特长吗?”
“算!”
郑海语气很坚定。
“吟诗算特长,”郑海冲着费信点头,首肯道,“你会吟诗,而我不会,这就算特长。”
“辅国公,你不会吟诗?”费信有些怀疑。
郑海笑了笑,反问道:“我是武将出身,不会吟诗不是很正常吗?”
费信轻轻点头,脸上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向郑海与王景弘这两位副使介绍了新的回回文通事,郑和便命费信退下。
郑海与王景弘争执的携带稳婆问题也做出了决断,正使郑和同意郑海的提议,同意携带稳婆下西洋。
为此,郑和船队还特意张贴告示,悬赏征集稳婆。
条件有三点:一是具有丰富的接生经验;二是身体健康且强壮;三是能能出海长时间远行,吃苦耐劳。
“三宝,船队不久之后就要起航了,怎么不见小云?”郑海询问郑和。
收起手中的一本花名册,郑和笑着对郑海道:“小云说是去鸡鸣寺,跟我们师父告别……”
“他去跟师父告别?”郑海一脸不信。
道衍和尚是郑海与郑和的师父,却不是狄云的师父。
郑海才不信狄云会这么孝顺,这么懂事。想当初他们一起去鸡鸣寺,小狄云就没有进鸡鸣寺……
突然,郑海眼睛一亮。
“三宝,小云他不是去鸡鸣寺,去的只怕是尼姑庵。”
郑和呵呵一笑,还意有所指地问了一句:“小海,你不去鸡鸣寺烧烧香?”
郑海轻轻摇头。
小云去见了小兰,那么,徐妙锦肯定已经知道他要离开的消息。
想起那天徐妙锦的拒绝,郑海心中隐隐作痛。
爱而不得,挂念之;
念之不见,魂牵之;
魂牵入梦,梦圆之;
梦圆又失,更念之。
念或不念,她都在那里,思念有增无减;
见或不见,她都在那里,美貌永如初见;
离或是别,她都在咫尺,爱在心底,天涯海角;
久或是远,她都在咫尺,爱在永恒,海枯石烂。
郑海望向远方,沉默不语。
“海哥,三宝哥,太子,太子来了!”
一个急促的喊声传来,伴随着噔噔噔的脚步声,狄云跑进船舱中。
“太子?小云,太子在哪?”
郑和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询问狄云。
“应该……快,快到码头了。”狄云气喘吁吁地回答。
郑和、郑海与王景弘率领使团大小官吏下船,前去迎接太子朱高炽。
自从二月份朱棣离开京师北巡,太子朱高炽成了监国太子,权同天子。
太子驾临码头,就如同天子莅临,郑和等人不敢怠慢。
肥胖的太子朱高炽走路不便,很少出席这种送行仪式。
今日太子破例前来,郑和使团上下都很高兴。
但朱高炽只是简单地与郑和说了几句客套话,便拉着郑海上来他的马车。
“郑海,你能不能留下来帮我?”
朱高炽的话吓了郑海一跳。
郑海忙抱拳回答:“太子殿下,您这是在为难微臣。”
郑海是决不能留下来帮朱高炽的,留下那就是抗旨。而且,这样做对太子也不好,甚至会让皇帝生疑。
在离开南京时,朱棣安排金忠、蹇义、黄淮、杨士奇四人辅佐太子监国。
这四人都是能臣,一方面可以辅佐太子,另一方面朱棣也是让他们监督太子,并及时纠正太子朱高炽施政时可能犯的错误。
坐在马车上的软榻上,肥胖的朱高炽像一个大窝瓜瘫坐成一团。
车中只有朱高炽与郑海两人,而朱高炽占据了一大部分的空间,郑海有些局促地坐在马车门口附近。
“郑海,那你能不能给我出个主意,我该如何监国,陛下才能放心?”眨了眨一双小眼睛,朱高炽憨憨一笑。
朱高炽没有架子,也没有以太子的身份与口气和郑海说话,而是以朋友的口吻,与以前在北平时并无区别。
朱高炽如此,郑海也以朋友地身份对付朱高炽。
他瞪了朱高炽一眼:“殿下,刚才那个下马威可把我吓着了。”
“嘿嘿,郑海,我才不信呢!”朱高炽憨憨一笑,“你别忘了,我可帮过你,你可不能忘恩负义……”
“殿下,打住!我郑海有恩必报,可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嘿嘿,郑海,我就知道,你是会帮我。”
朱高炽憨憨一笑,脸上的赘肉荡漾开来,一抖一抖的。
“郑海,你放心,小姨娘在南京有我照看着,你安心去吧……”
“殿下,你不是咒我吧?”
“郑海,我怎么会咒你呢,我希望你早点回来……”
“好了,废话少说,你说什么事?”
“郑海,你有没有什么锦囊妙计?给我出一个,教我如何完成父皇交给我的监国使命。”
看着朱高炽认真的脸色,郑海收起玩世不恭的心态,认真思考。
过了一会儿,他对朱高炽郑重说道:“我送你三个字。”
朱高炽的一双小眼珠子突然一亮,憨憨地问道:“哪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