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家属大院外的马路边,苏启哲和钟语桐正在依依惜别。
总的来说,苏启哲这次上门拜见女方家长还是很成功。
给钟语桐父母留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印象,初步让钟楚南和唐秀英认可了他俩的感情。
以这个年代淳朴的爱情观来说,只要苏启哲不暴露渣男的本质,毕业后顺利迎娶钟语桐应该没什么问题。
苏启哲道:“好了,你就送我到这里吧!”
钟语桐拉着苏启哲的手,依依不舍道:“可我真的舍不得你走,要不我再送你一段路?”
苏启哲心里倒是挺愿意的,可总要考虑印象分。
“不行,咱们刚取得你爸妈的认可,可不能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来日方长,别急!”
钟语桐顺从道:“那好吧!你到家后记得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
两人的感情摆到明面上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苏启哲可以光明正大往钟家打电话找钟语桐。
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打个电话跟特务接头似的。
有得必有失,钟语桐想住校的愿望落空了。
她爸妈正防着钟语桐夜不归宿这点呢!
对于经验老道的苏启哲来说,想干点坏事又不是只有晚上才行。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苏启哲还是懂的。
总要先巩固自己在钟语桐父母心中的印象,才好下手。
反正,钟语桐又跑不了。
屋内,钟楚南和唐秀英也在讨论苏启哲。
“老钟,你对这个未来女婿的印象怎么样?”
唐秀英改口之快,令钟楚南也有点措不及防。
钟楚南评价道:“小苏这个小伙子吧,相貌不错、很有才华,这都是他明面上的优点;为人谦逊有礼、不骄不躁,接人待物成熟稳重,看问题的眼光也不差,这就非常难得了。实话实说,小苏跟咱们语桐倒还真是天作之合。”
如果满分是100分,让两人给苏启哲打个印象分的话,起码都是90分以上。
唐秀英埋怨道:“我刚才听你跟他聊未来的规划,他一门心思往经商上走,你怎么也不引导一下?经商,哪里有走仕途有前途。再说了,以你的人脉关系,以后也能在仕途上帮衬他一下。”
刚才几人在饭桌上聊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聊到了苏启哲对未来的发展规划。
苏启哲对此早有规划,就详细介绍了他的打算。
他未来的发展重心,肯定是在经商这一途,这是他相对擅长的领域。
写书和出歌,最多作为赚取名声和金钱的副业而已。
反正,苏启哲觉得自己干不长,总有抄完的时候。
钟楚南耐心解释道:“我没劝他,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他对自己要走的路很明确,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是他擅长的领域,最关键的是,他现在做得很成功。”
“第二,与其让他和语桐以后都走仕途,还不如让他经商,咱们闺女走仕途,这样相辅相成,无论对他们以后的小家庭,还是对他们俩的感情来说,都最有利......”
从第二点上来说,钟楚南有自己的小私心在里面。
你别看他现在是厅级干部,但他们钟家的人脉资源也是有限的。
有限的资源倾斜给一个人,肯定比分给两个人能走得更远。
相对来说,钟楚南更加愿意把资源都投资在女儿身上。
再者说了,自家闺女社会地位高一些,以后才不容易在婚姻生活中吃亏。
这点私心,也是人之常情。
在钟楚南的一番解释之下,唐秀英也理解了丈夫的一片良苦用心。
她对此也不再纠结,开心地拆苏启哲孝敬他们二老的各种礼物。
第一次上门,苏启哲在礼物上还是下了血本。
国外带回来的大鲍鱼、海参、古巴雪茄,国内置办的名家字画、顶级龙井、名贵烟酒、丝绸披巾......
样样都是精挑细选,没有一样是便宜货。
你别看钟楚南当的官不小,一次收这么多名贵的礼物,两夫妻也是头一次。
而且,这是未来女婿孝敬老两口的,又不是外面的人送礼办事,两人收得心安理得。
......
另一边,提前获得钟语桐父母的认可,苏启哲也可以暂时把心思放回到了工作上。
而重中之重,就是正菱纺织厂的资产重组谈判。
办公室内,穆汉生正在向苏启哲汇报他获得的情报。
在张鹤延的拉拢下,穆汉生这个厂里的中层领导已经完全投靠了苏启哲。
对于通风报信这事,他自然干得很卖力了。
“目前,咱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三家,第一家是江南服装厂,他们属于标准的国营单位,关系肯定比所有竞争对手好,但是他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没钱。”
“我用一瓶二锅头把徐副厂长灌醉,从他那边打探到的情况来看,江南服装厂主要看上了正菱纺织厂的地皮,他们倒是打了一手好算盘,把正菱纺织厂合并过去,他们再把我们这帮老职工转移到他们的本部厂区,然后用正菱纺织厂的地皮跟外面的投资商合作搞房地产开发......”
说起正菱纺织厂的如意算盘,穆汉生就满脸的抵触。
他们这帮正菱纺织厂的老职工,工龄最大的人,都在厂里住了三十多年了。
哪个不是对厂里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谁会愿意被转移到其他工厂安置?
再说了,江南服装厂有安置他们这么多人的宿舍和岗位吗?
不用想也知道,过去肯定要低人一等的。
搞不好,还要“穿小鞋”。
你一帮新兼并的职工,还打算挤占人家江南服装厂老职工的待遇不成?
唯一的好消息是:江南服装厂拿不出太多的钱,属于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并非上面的领导不支持国营单位合并,而是江南服装厂明显只想要地,不想要人。
本身江南服装厂也就靠着政策扶持,加上国内的订单才能勉强存活。
能不能顺利接纳正菱纺织厂这600多名员工和家属,都要打一个问号。
你现在说得好听,会好好安置他们。
谁知道你拿到地后,会怎么处置?
到时候还不是接收一部分人,遣散一部分人,再闲置一部分人。
这种惯用套路,已经屡见不鲜了。
这明显违背上面领导想盘活正菱纺织厂的本意,也可能留下民-变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