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
“王夫之原来是我们大明的人啊。” 秦王朱樉兴致勃勃,这个王夫之已经出现好几次了,见解深刻,只是一直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好了,这等大才是他们大明的!
“也不知此人到底是哪位皇帝治下?”
【彩蛋四: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
宋朝。
“造极于赵宋之世吗?”赵匡胤念着这句话,心生豪情。大宋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华夏文化的顶峰!后世终将记住大宋,融入骨血,融入文化。
“那前面说‘弱宋’……”赵德芳想起先前王夫之的评价,仍旧十分在意。
“弱宋,和文化造极,并不冲突啊。”赵光美苦笑,“弱宋”恐怕是真,但“造极”也是真。
淳化年间。
赵光义志得意满,这句话是对他最好的肯定。
毕竟,是他一力推崇文人士大夫,不断地在政治上给与他们帮助和扶持,提高其地位,发散其声势,这才造就了国朝子民皆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的氛围。
这个造极,简直是肯定了他这么多年来所有的努力和政策。
不过,“后渐衰微?我大宋后面的王朝是什么情况,那明朝也并非蛮夷王朝,怎么还能让文化衰微?”
被这句话戳到的朝代有几个,其中之一就是明朝。
洪武年。
朱元璋感到莫名其妙、颇有些愤愤不满:“咱大明怎么了?咱大明重开山河、恢复中华,怎么就文化衰微了?咱难道没有鼓励那些文人们好好报效大明吗?咱难道没有鼓励他们读书吗?”
咱大明可是都做到了!“而且咱也没有限制他们创作文章,只不过有些确实是对天下不好的,那是错误思想,这也不妨碍他们发扬大明文化,创造新的篇章啊!”
越说,朱元璋越觉得委屈,他大明怎么就不能再出一个文化高峰了?定是那些文人们没有好好读书,没能领会他的意思,有负大明的培养。
被戳到的还有清朝。
康熙倒是不算意外,虽然有些脸面上挂不住,但限制是必然要限制的,况且就算限制了,也不是没有好的文章出世,就比如明珠他儿子纳兰性德的文章,既没有触犯规则,也写得挺好。
不过,倒是最后那一句话值得注意一下。
终必复振吗?倘若大清的政策下这所谓的“文化”一直都在衰微,那又是何时何种条件下迎来的复振呢?
大清灭亡了。因为两个族群在他们看来终究不能是一家,除非他们打算走向被同化和地位动摇的道路。
大约是那些汉人做的好事吧,康熙心想。
他的目光依旧投射在这片大清所统治的土地上,并不认为外界会有什么风浪。
【好了,彩蛋全部播放完毕。】
【本期万界故事会到此结束。】
【下期万界故事会,我们接着讲“那些神奇的太宗们”,大家可以猜猜看会是哪个太宗,将会登上我们的故事舞台~】
【十日后,我们不见不散~】
神迹消失,所有朝代又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处理各项事务的阶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先解除了赵光义目前所担任的所有职务,吩咐侍卫们将赵光义押回府邸,并派出一队侍卫看守府邸,不允许任何人出入一步。
随后,就叫来了他的心腹宰执和将领们,加上赵光美、赵德昭和赵德芳一起,开始就近期对外战略、对内政策进行讨论,放在日程上的还有关于日后朝堂民间风气建设的问题。
至于宋朝的其他皇帝们,也各有风格。
登基后的赵光义一面以更大力度发扬文化事业、鼓励文士的成长,一面对国内政策修修补补,力求不让川蜀乱象再次爆发。至于对外和将领待遇,犹犹豫豫许久,赵光义还是稍稍地放宽了一些限制,比如,关于打仗是否要预授阵图的问题。
特别是经历过高梁河一战的赵光义,经过神迹的故事后,更是心中憋着一个大愿望——他一定要先把辽国灭掉!毕竟,要消灭自己的黑历史……
而宋哲宗赵煦则是越发爱护起自己的身体来,他尚未有子嗣可以继位,自己的弟弟、起码其中一个弟弟又是那样的情况,连侄子都是一个扶不上墙的家伙。
他得活得长久一些才行。
至于靖康的两位主人公,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这两人哪怕知道了后来的情况,也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没有退位的赵佶坚持要废掉还是太子的赵桓,其意志之坚决,让废太子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快就要成功了。但赵佶也并没有想起要处理处理自己的遗留问题,比如“花石纲”,大约是觉得反正都能镇压下来,不算什么大问题。
朕是皇帝、是天子啊,想要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错呢?
已经赶鸭子上架继位的赵桓倒是知道了一件事:坚持用李纲,把京城的防务、边疆的防务都交给他!还有那个种师道也不错,让他按照现在的情况去处理军务。
但毕竟赵桓本身的性格摆在那里,这种情况能够坚持多久,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赵构。
过河确实要试试过河,但现在是不可能过河的,等等,等到情况稳定了再说吧。
辽朝。
辽景宗耶律贤和萧绰夫妻二人开始认真思考皇室对子孙的教养问题来,他二人的子嗣教养的很好,那如何能把这种优秀传统继承下去?
秦朝。
始皇帝从这个科举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除了军功爵制度,大秦需要开发出另一套比较简单的晋升制度来,这个晋升的方法必须简单易懂,就像军功爵一样,有军功就可以提升地位。
大秦确实不能搞什么复杂的文学考试来,但简单一点的,从识字开始,到对秦律的掌握程度,再到更深的领域……
之前其实大秦就有相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是没有彻底统和到一起,没有想军功爵制那样被统一地认为是一个制度。
现在把这些零零散散地规整到一起,形成另一套完整的体系,或许能够对冲一些军功爵制度开始衰弱带来的冲击。
清朝。
宋朝对他们的价值不算很多,毕竟有不少都在史书上记载着,满洲大臣们或许有些不曾细读史书,但皇室还是读过的。
现在,在康熙的授意下,御用文人们把精力和笔杆子都集中到了民间戏曲的改编和创作上,力求像杨家将的剧目一样,从宋-辽和宋-金的和平关系上找到创作灵感,用各种宋辽金的追求和平、大圆满结局的故事,来消弭民间对大清的抵触之情。
唐朝。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在努力研究如何让科举在大唐得到更好的推广,同时打击世家贵族的势力,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就是在空余时间不断研究宋明两朝太宗故事中关于大唐的只言片语,藩镇问题、租庸调、府兵制、以及民间起义,这些所有有关于他们大唐内部的问题。
至于外部问题,李世民等人倒是不是十分在意。一方面,他继位后,大唐对外基本是占据上风,另一方面,听神迹的意思,大唐也并非是亡于外敌,更多的还是内部动乱。
倒是房玄龄在忙碌之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陛下,那十日后的神迹,是否就是我大唐的太宗了?”多半就是您了。但是神迹似乎能够连接不同的皇帝……
李世民猛地反应过来,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朕也这么觉得。不过不用担心,朕一直都有自保之力的。”就算是武德元年到武德九年,他也不担心,特别是武德九年的自己,说不定已经政变了。
“只是,”李世民苦笑,“若是姨翁(杨坚)还在位的时候,朕就只能看天意了。”毕竟,他们李家确实是从杨家手里拿走的皇位。
正如李世民所想一样,武德九年的他自己已经在着手准备彻底铲除李建成一系,并力图把这件事在十日之内完成。
武德九年。
秦王府内,尚为秦王的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秘密会面,主要的商讨内容就是近日来太子李建成一系的越发激烈的动作。
自神迹出现以来,特别是明太宗和宋太宗两位太宗总体来说不是十分正当的上位方式被神迹道出后,李建成的动作越发激烈直白,他在长安内的军队私下也是动作频频。
而李渊对于李建成的一系列行为采取的则是默许的态度。
这让李世民和秦王府属臣越发被动和难以忍受。
“殿下,不能坐以待毙了。再往下去情况会越发难以控制,殿下恐会有生命危险。”房玄龄劝说道,“眼下是生死关头了,殿下必须尽早作出决定。”
“没错,殿下。之前王晊也传来消息说,东宫想要对您下手了。您一定要为您自身着想啊。”杜如晦不仅赞同房玄龄的话,还提起了神迹结束后第二天从东宫传来的消息。
长孙无忌也道:“是啊,若是你出事儿了,我们这些秦王府的人恐怕就再无立锥之地,只能脱离朝堂,尝试割据一方以求自保了。”
秦王李世民慨叹道:“我其实一直都在想有没有一些比这更好的方法……但没想到,最终还是只能走到这一步。”他叹息一声,不再对这个决定提出异议。
于是几人就此商讨半日,最终定下了全套计划,包括万一失败后的应对之法。
随后的第二天。
整个大唐无法回避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了,虽然比原来的时空略有提早,但整个步调也几乎一致。
整个京城在当天都处在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所有人都默默注视着这场发生在最高统治中心的政变,等待着最终的胜利者。
……
是秦王。
————————————
————————————
陈寅恪先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标朝代
宋朝吧,确实军事上弱,这不是他军队就绝对不行,以军事器械为例,他的军事底蕴还是很强的,但种种因素相加,造就的结果就是他总是在后退
但是同样得益于宋朝的推崇文人的种种政策,他的文化很灿烂,确实称得上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