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宫实际地位,仅次于周太后的万贞儿,想要弄死个没名没份的皇子,很难吗?
相较于弄死皇子,和弄死太子……
对万贞儿来说——哪个风险更大?
她是憨批?
不弄死皇子,去弄死太子!
这不是掰着屁眼招风么!
要知道——万贞儿得宠的法宝,就是皇帝的信任!
没有母族可以依靠的万贞儿……
除非是疯了,才敢毒死皇子!
——还是皇太子!
并且,就在这个小孩被立为太子的70天后,正值敏感时期,悍然直接弄死!
这特么——是骑在皇帝脸上扇巴掌啊!
万贞儿敢吗?
——得利最大的那个,兴许不会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却绝对就是阴谋的实施者。
朱佑樘出生后——废皇后吴氏偷偷抚养。
吴氏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是怀宁侯,哥哥是羽林卫指挥使。
从操作难度来考虑,她是有人手掩护的!
而且,生了孩子的纪氏,还不敢声张!
这样的吴家,想要弄死一个俘虏过来的妃子,轻轻松松!
再加上周太后本就不喜欢万贞儿——因为万贞儿跟周太后同岁。
出身还低,只是一个小小宫女。
也就是说,只要有了周太后帮忙,偷走皇子这事——朱见深和万贞儿就不可能知道!
隐藏弘治皇帝朱佑樘的是谁,就显而易见了!
那——毒死朱见深儿子的是谁?
——同样显而易见!
人家吴皇后——可是群臣矫诏册封的!
要知道,弘治之前,大明皇帝娶的正妻,都是勋贵之女!
这样的人,想要藏起来一个皇子,轻轻松松!
【唯有那个憨批朱允炆——娶的是官员的女儿。
哦,朱瞻基也是。
就很服!
弘治朱佑樘之前,皇后不是勋贵之女,就是大臣之女。
到了人家养育的朱佑樘之时,就变成了必须小门小户了!
还特么祖制!
哪个祖?】
更何况,老朱当年那么危险的环境——
开国之君啊!
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结果——老朱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共42人,就两子两女没能长大成人!
那特么可是打仗时期!
老朱最危险的时候,数度九死一生。甚至,就连自己都被包围了!
四十多个子女,就死了四个!
而朱见深竟然——接连死俩?
要是所谓的“满月风”、“百日风”死了,也倒好说……
这孩子一个快周岁了,一个快三周岁了!
也没了这个病了啊!
按照民间的话,这是已经“长成人”了……
不对!
我亲妹妹当初就是“满月风”,被我外婆一眼看出,喊了一个妯娌,拿着缝被子针扎好的。
身为太医,应该不可能比村妇还差劲吧?
也就是说,背后的那个手——是要能够吓得太医不敢救人的级别!
如此,成化皇帝接连“夭折儿子”的案子,就水落石出了!
再看看治死朱见深、朱佑樘的太医,安稳到老,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真是万贞儿杀的吗?
要知道成化十一年,朱见深知道朱佑樘的存在后,直接夺走交给万贵妃抚养。
【此——有当时大臣商辂的奏疏《国本疏》为证。】
此时,朱佑樘已经5周岁了。
然而,没多久,就被朱见深生母——孝肃皇太后周氏,强行夺走抚养。
周太后的哥哥,是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长宁伯。
——又是朱见深生母。
但是,周家不是勋贵出身——周太后本是妃子,因为钱皇后无子,生了儿子,才提拔为嫔妃的。
直到朱祁镇再次复辟,才封为贵妃。
这时候,周家才成了外戚勋贵。
换句话说——这是文臣选出来的人!
这就是周太后不待见万贞儿的背后原因!
不要以为身为太后,就会向着朱家人了——
搁在现实中,不是还有那么多伏地魔、扶娘家魔的么!
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朱见深对此毫无办法。
也就是说,朱佑樘的教育定性阶段,是没有经过朱见深培育的。
这就是为什么弘治皇帝,那么信任大臣,甚至直接放权的原因。
总有人将明亡的原因,归咎与万历。
要我说,真要找个人,来承担这个罪。
那就是——弘治皇帝朱佑樘!
朱佑樘被教坏到什么程度呢?
有两个小故事,一说就能明白一切了。
朱见深没办法了,只好让司礼监太监覃吉,教授朱佑樘四书。
说白了,就是希望影响一下他。
覃吉奉皇命教授朱佑樘四书——结果,有一天,覃吉因为临时有事,就让朱佑樘看《孝经》。
然后出去了。
等司礼监太监离开,朱佑樘身边的小太监,就立刻给他换成《佛经》。
覃吉回来。
站在门口防贼一样盯着的小太监,立刻大声提醒朱佑樘道:
“老伴来了!”
这时候的老伴,还不是后来皇帝对亲信太监表示亲近的昵称。
就好似今日俗语的“那老头”……
言语上,是带着贬义的。
覃吉看到朱佑樘慌张的藏起《佛经》,拿着《孝敬》装模作样,还只能任由他,不敢喝斥了。
为什么皇帝委派的司礼监太监,不敢揭发这件事?
还不是背后有——让朱见深也无法保住覃吉性命的那个人!
因为这些太监,是皇太后周氏的人!
换句话说,如此教导朱佑樘,是周太后的意思!
没多久,这事还是被朱见深知道了。
于是,就让人传谕,喊朱佑樘去万贞儿处吃饭。
结果,万贞儿给朱佑樘夹菜,朱佑樘说自己吃饱了。
给他倒汤,他说自己怕有毒。
——这时候的朱佑樘,才几岁啊!
一个几岁的孩子,平时被周太后灌输了多少东西,才会脱口说出这样的话呢?
由点及面,这样的一个朱佑樘,会做出放权的举动,也就不稀奇了!
真要找个人给明亡背锅——只有朱佑樘!!!
不管是于慎行的《谷山笔麈》,还是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都隐晦的记载了这些往事。
……
朱麻子长叹……
这些往事,瞒得住深宫里的皇帝,却瞒不住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