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因为官员太多,赋税沉重的底层百姓,负担更重了。
另一方面,朱由菘手里没有银钱,就派遣太监,前往各地催收。
太监催收……
当官的岂能将已经装入自己腰包的银子,再掏出来?
自然转嫁给了底层小百姓。
至于名目么——太监都下来了,这还不是最好的替罪羔羊……
嘿嘿,又有名目可以收税了!
这——更加加重了底层百姓的负担。
再加上史可法、马士英等主战派,为了军饷,也不得不动用私人关系,前往各地“劝缴”。
失去了制约的官,巴不得能有了新名头收税。
只要没有死亡的斧钺高悬,上面下令征收一两银子,他们恨不得催缴十万、百万!
如此,不过短短一年时间,江南底层百姓,和朝廷之间的矛盾,就彻底激化。
而激化了矛盾的底层百姓,又很容易就被人蛊惑了。
如此,东林、复社的大嘴巴, 又有了用武之地!
正所谓: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
说的就是古代朝廷现象,和将军的选择!
“好算计啊!”
史可法哀叹。
就算这样,东林、复社等江南豪绅集团,还不满足!
新年伊始,更是悍然弄死了主战派大将高杰。
说白了,高杰的死,不过是某个阶层,对主战派开刀的牺牲品罢了……
归根结底,都是夺权。
高杰的死,明面上只是两个军阀的内斗。
实则——
铲除的是朱由菘的倚仗!
断了的是主战派的手脚!
这可是一箭双雕之事,高杰没了——
马士英等主战派就要失势;
皇帝就要成为橡皮图章了。
如此,大权自然要回到东林、复社等豪绅手中!
回到他们手中,也就回到了郑世勋这样的金主手中!
这就是“官绅商儒”本是一体的真相!
阎尔梅不知道,这个时空,有了朱由检的出现,早已挽救了很多人的命运。
更是改变了许多大势。
江南的政治环境,已经比历史上好了无数倍了!
最起码,左良玉早就被调走了……
历史上的江南豪绅集团,做的远比这个时空更加可恶!
历史上的他们,在史可法向马士英妥协,去了江北后。
这些所谓的“大清官”,不断断绝了朝廷的税赋,使得兵卒没了粮饷,因而导致了一系列自己大军内斗,争夺钱粮的事情。
比如黄得功、高杰为了争夺扬州的大乱斗。
高杰偷袭黄得功,黄得功领着大军,准备报仇……
(扬州是盐商大本营。
宋应星预估,截止万历年间,十字纲法刚刚施行时,单单当地盐商的资产,不下三千万之巨。
每年单单盐业子息(利润),高达九百万两。
世家大族,惯以放了高利贷,甚至就连在京师给新官员放贷的业务,也开办了。
所得利润又有多少?
时至今日,已经又过了三十年。
扬州盐商之富,就可以预料了。
这就是扬州豪绅郑氏,可以大修园林的原因。
试想一下:以富裕出名的北宋,皇帝修个园林,朝廷没了!
人家一个富商,却可以大修园林,扬州盐商究竟有多挣钱,就可以推测了。
扬州之富——同样也是高杰、黄得功争夺扬州的原因。)
看似弘光朝军阀的动态,好一个一团乱麻!
实则不过补充军饷罢了。
这是为何?
不就是因为扬州大商人多,领军驻扎在这里,豪商必须要有所“表示”……
人家家大业大的,扔出去就当打发叫花子的钱——也可以解决了军需不足的问题么!
实际上,不管是黄得功也好,还是高杰也罢——
两人都知道从老百姓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来!
真要再压榨,那老百姓可就要造反了!
两人这才争抢在扬州驻军。
……
说得再现实一点——高杰真要是抢的是老百姓……
你猜士人会记载不?
说个不好听的,我与在座诸位,不敢说100%,最起码99%,在古代不是“氓“,就是”流”!
氓流……流氓……盲流……
指的就是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重要资源!
雇工几千人的有几个,来报个数……(⊙o⊙)…
父兄起步就是知县老爷的有几个,再来报个数……(⊙o⊙)…
不够这两个硬性指标,在古代都是氓流!
你都不是人家圈子的,你猜你死不死,人家会不会记载你!
不要忘了,秦淮河上的窑姐儿,陪人喝个酒、牵个手、逛个街,登上大明新闻头版。
穷人……不死的稀奇古怪,就没资格留下三言两语。
别说我的话太扎心——这是事实!
因为我也是氓流其中一个……
……
高杰被记载残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家伙为了军饷,抢了人家庄园了。
所以, 他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
“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实际上翻翻历史,就会发现——
古代华夏,只要军饷足够,当兵的就能做到秋毫不犯。
而一旦吃不饱肚子,那就要盘剥地方了。
而盘剥百姓,哪有盘剥富商来得快!
归根结底——还是军饷不足!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真相。
这个真相,残酷而血淋淋!
这就是剖开“众正”的外衣之后,那藏污纳垢、面目可憎的真相。
当然,“众正”的手腕,远不止说出来的这么“轻微”。
他们不但要利,更要权!
或者说,这是资本的必然性!
这个时候,虽然还没有《资本论》,但是,人类的一切经验,都是从现实中总结的。
请记住了,不管是碳基地球人也好,还是硅基外星人也罢——
都是先有“意”,后有“语”,再有“字”!
任何一种定义,必然是先有现象,后有总结!
像西方那样,直接违反常识,反着来的。
必然是抄袭!
资本想要掌握朝政——自从人类有了阶层,就从未断绝过!
说一个最简单的历史现象:
西汉以“陵邑制度”,削弱富商的实力,从而达到朝廷能够掌握地方的目的。
为啥到了西汉末期,就玩不转了?
这个政策,是谁废除的?
还不是这些富商啊!
官商不勾结在一起,官老爷们闲的蛋疼,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来废除这个国策啊!